分享

011-020:没有黄浦江就没有大上海

 明日大雪飘 2022-05-20 发布于上海

  011)上海人的一生不知有多少次晃悠过黄浦江边,去过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处的金三角和外白渡桥。小时候住在老城厢,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听到黄浦江上轮船进出的鸣笛声。其实,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很长时间对为什么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后来研究上海城市的发生发展,我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012)上海的一江一河,现在是黄浦江为大,历史上却是吴淞江为大。后来黄浦称为黄浦江,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就表示了相对地位的变迁。最早的时候远近有影响的是吴淞江及其上游的青龙镇。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河道淤堵,才有了黄浦江和上海城的脱颖而出。黄浦江催生上海城市发展有四个时间点。

  013)吴淞江和青龙镇唱主角。早期的时候吴淞江是太湖水向东入海的主要水道,上海浦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个支流,上海镇是上海浦边的一个聚落。吴淞江的重镇是青龙镇,它拥有内航和海运的优越位置。北宋曾经在这里设置市舶司,有专任监官管理征税事务。后来吴淞江下游河道淤堵,青龙镇逐渐失去了航运能力。

 014)设立上海务和市舶司。1023年北宋在上海(今十六铺一带)设立上海务,1074年设立上海镇,当时上海的酒税税收收入名列秀州即嘉兴府下十七个酒务之前十名。1277年南宋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上海成为江南一带主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市舶司在全国当时只有7个,用现在的语言说上海是全国七大港口之一。

 015)上海镇升格成为上海县。元朝时期,管辖上海的松江知府说上海地大户广、繁庶难理,需要从当时的华亭县独立出来另外设县。1291年得到朝廷批复,1292年在今豫园以东、方浜中路以南设立了县衙。由镇升格为县,说明当时的上海在人口、经济、赋税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重要性。

  016)最重要的节点事件是吴淞江和黄浦水合流。1403年明朝时期,浙西突发大水,殃及杭州、嘉兴、湖州、松江等地区,户部尚书和水利专家夏元吉受命到苏州、松江治水。采用上海人提出的“江浦合流工程”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的简单疏浚吴淞江出海水道的做法,一举使得黄浦江替代吴淞江成为了主要的入海河道。

夏元吉(1366年-1430年),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祖籍江西德兴。早年丧父,后来跟养母长大。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明成祖即位后,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助成了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合流入海工程。

  017)当时对于治理吴淞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主流的意见认为治理太湖水患,应当重点疏浚吴淞江出海水道;另一种意见来自上海本地人叶宗行,认为应该采取替代的方法,要通过拓宽黄浦和上海浦进行排水。夏元吉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接受后者建议,决定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拓宽黄浦和上海浦成为主要入海水道。

叶宗行,名宗人,明上海叶家行(今闵行区浦江镇)人。明永乐初,吴淞江下游壅塞,苏州、松江府一带大水成灾。1403年,叶宗行上书户部尚书夏元吉,建议接通黄浦,汇并吴淞江以增强水势,冲泻入海。建议被夏元吉采纳。后来因为治水有功被提拔为钱塘县知县。黄浦江开浚后水患大解,为数百年后上海发展成为东方大港创造了条件。

  018)江浦合流工程的成效是明显的。经过梳理之后,新黄浦江的水面变宽,明朝后期已经宽达1000米,水深变深,可以通行当时的国际大船,从此形成了上海以黄浦江为主、苏州河为辅的水系格局。同时也带动了上海城市的大发展,黄浦江两岸的码头日益增多增大,老城厢沿江地区的街巷也变得繁华了起来。

  019)江浦合流工程是对上海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次创新,其意义可以与今天在洋山岛建立深水港相比拟。每次站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看外滩-陆家嘴美景,我会想到应该在这里设立有关江浦合流工程的纪念碑。我记得在闵行区浦江镇叶宗行纪念馆看到的一段话:“有叶宗行,才有黄浦江;有黄浦江,才有大上海”。

 020)江浦合流工程是上海城市专业主义的一次最早显示。上海城市发展往往得益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民间对上海本土有精深研究,能够向上提出另类的专业化意见;另一方面是主事的官员从善如流,能够将民意吸纳为主流。没有两方面力量的相向而行,上海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发展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