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 三代为相:这个家庭为何如此优秀

 大唐乌沙山电厂 2018-07-30

1369年,一个叫杜雄飞的农民,从河北枣强移民到山东滨州。当时,杜雄飞全部身家就是一担挑子,此外别无长物。

杜雄飞凭借官府发放的17亩土地,在滨州安置下来。年轻的杜雄飞勤奋耐劳,头脑灵活。他不但耕种了大片土地,还在城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利用农闲时节赚点零花钱,逐渐成为当地的小康之家。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随之而来。杜雄飞及其后代开始重视子女教育,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将孩子们送去读书。因此,到了杜雄飞的第五代,家族里就出现了3名秀才。其中一个叫杜纶的人,被选拔为贡生到国子监学习,后来被外放任官。虽然官职不高,只是县丞,但毕竟是滨州杜氏第一个出仕为官者。

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 三代为相:这个家庭为何如此优秀

到了第六代,滨州杜氏出现了第一名进士。1565年,杜其萌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府推官、青田县知县、刑部主事、刑部湖广司员外郎等职。

到了第七代、第八代,滨州杜氏出现了叔侄同时担任地方大员的佳话。第七代杜承式考中1601年进士,第八代杜诗,考取1598年进士。杜承式官至甘肃巡抚,杜诗官至湖广布政使。

杜诗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他在担任湖广布政使期间,主管财政税赋,经手千万巨资,却从不贪污一厘一毫,上缴节余银两47万多。那时候大太监魏忠贤如日中天,各地督抚为了讨好魏忠贤,纷纷为他建造生祠,唯有杜诗坚决不同意为魏忠贤建造生祠。

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 三代为相:这个家庭为何如此优秀

在那以后,杜诗一支表现的相当耀眼,到清朝末年时,总共培养了9名进士,还出现了父子五翰林、三代为相的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滨州杜氏第十五世时,出了一名声名显赫的人物,他叫杜受田。

杜受田的父亲杜堮是嘉庆时期的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1823年,杜受田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任职编修,后外放山西学政。1835年,杜受田被道光皇帝召回京城,担任皇四子奕詝的老师。奕詝是谁呀?他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即位后,杜受田自然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没有设立专门的宰相,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所以,杜受田成为滨州杜氏历史上第一名宰相。

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 三代为相:这个家庭为何如此优秀

咸丰皇帝将杜受田视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凡有军国大事,一定征求他的意见。杜受田不负厚望,为咸丰皇帝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还推荐任用了一批人才,林则徐、周天爵等名臣就是在杜受田的推荐下再次得到朝廷任用。

1852年6月,山东发生水灾,包括杜受田老家滨州在内的30余个州县受灾严重。杜受田主动向朝廷提出到山东赈灾。到山东后,杜受田顾不上回家看看,立即投身到繁忙的赈灾工作中,宵衣旰食,疲于奔命。山东的赈灾工作结束后,杜受田又奔赴江南赈灾。

当年7月,杜受田因过于疲劳染病,不幸于江苏清江病逝,享年65岁。

杜受田病逝后的消息传到朝廷,咸丰皇帝如丧考妣,悲痛异常,追忆道:“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懔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

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 三代为相:这个家庭为何如此优秀

咸丰皇帝亲自率领官员前往祭奠,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不仅如此,咸丰皇帝还打破惯例,没等内阁票拟,直接赐予谥号“文正”。在清朝,同时拥有太师大学士和“文正”册封的汉人官员,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据统计,农民杜雄飞的后代在500多年间,出现秀才347人、举人8人、进士12人、翰林6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帝师杜受田资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