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王启才教授:论针灸疗法的治神守气原则

 jiezhukuaile 2018-07-30

论针灸疗法的治神守气原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启才

 

谈到针灸治疗原则,过去的《针灸学》和《针灸治疗学》教材都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疾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及《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为据,一言以蔽之为针灸治疗的七大原则。

然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还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针灸界似乎全然没有在意。本篇所云,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首要和基本原则。

    一、治神

    说到治神,针灸医生想到的就是如何治病人之神,很少会考虑到如何正自身之神。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可见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提示我们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

《素问·举痛论》篇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灵枢·终始》篇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也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之,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而对于一些患疑难病症、慢性痼疾或以情志精神因素致病者,还应在针灸治疗期间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机体状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鼓励他们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促使疾病的好转和身体康复。正如宋·赵佶《圣济经·知极守一章》中所云:“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问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其为治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则意诚,意诚则功效倍故也。”

 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人体会发生一些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与此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会调动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病邪作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现代中医学则称之为“正邪交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神客在门”。“神”指正气,也就是抗御疾病的因素;“客”是邪气,也即各种致病因素。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动员起来,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

古人十分注重针灸医生的服务态度,因为医者在为病人作针灸治疗的过程中的态度,既影响到病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也会影响到医者自身操作的准确性。患者就医,都希望自己能在医生眼里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和表情也都相当重要,好的服务态度才能营造治疗室良好的气氛,取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也会逐渐提高。

二、守气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而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与病人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取穴的准确性、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强度及补泻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粗守形,上守神。”守神也即守气,守气的过程也含有治神的内容,守气必先治神。清·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也如之。”可见,治神绝非只是医者治病人之神,医者自身也有一个治神、正神的问题。《素问·诊要经终论》早有“刺针必肃”之古训,医者在病人面前要庄重、严肃,不可轻浮、失态。对待病人要和蔼、亲切,如待贵人,切忌冷漠粗暴、以貌取人。在针灸施术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取穴认真、准确,操作细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马虎从事。特别是在行针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做到“神在秋毫,意属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认真体验针下的感觉,仔细观察病人的神色和表情,耐心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既察言又观色。如气不至,则可恰当运用切、扪、循、按等行气辅助手法,或巧妙配合语言暗示,以诱发经气的出现。一旦针下气至,就要“密意守气”,做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宝命全形论》)。

从病人言,针前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愉快接受针灸治疗,能为守气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针灸施治过程中,病人也应平心静气,放松肌肉,全神贯注,意守病所。如能在医者进针、行针过程中配合作呼吸运动,其意守感传的效果会更好。西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中记载的名医华佗在为人针灸治病时“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瘥。”这里面就寓意着治神守气的科学道理。

综上所述,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潜在纠纷,本文的文字內容、版权和著作权均于王启才教授所有。如需引用片段的原文原意,应标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王启才教授简介


               

王启才,1947年4月生,中国湖北省襄阳市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湖北中医学院(今湖北中医药大学),留校从事针灸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1987年调入南京中医学院(今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会长、北京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新浮刺疗法培训主讲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纽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法国里昂三才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研究生班特邀教授,香港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客座教授,新世纪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主编,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针灸学》主审。

从教、从医近五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多次赴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比利时、波兰、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北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贝宁共和国讲学和医疗。教学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学风格和效果深受海内外各种层次中外学生的青睐。

1978年参编并审定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第4版),首先将“经期禁针”的全新学术见解写进全国针灸教材中,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被后来历届教材所沿用。《关于经期禁针问题的研讨》被录入《中国高新医论精选》一书中,并获得1996年台湾首届国际传统医学学术大会最高荣誉奖。

临床精于四诊辨证论治和经络辨证论治,擅长运用针灸和新浮刺技术治疗各科内脏病、体表经脉病以及相应五官病等疑难奇症以及中医针灸经穴养生实践。

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科普文章3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近80部。代表作有《王启才新针灸学》、《针灸医学宝典》、《针灸学释疑解惑》、《特定穴临床应用》、《实用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精要》、《启才针灸治疗心悟》、《自学中医一本通》、《经络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经络发微》以及《二级经络学》(英文版)等。

1989年获南京中医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2003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奖教金,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科技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针灸界唯一的先进科技工作者,2010年被中国江苏卫视和中国山东卫视健康栏目聘为主讲嘉宾,同年在全国中医药科普大会上荣获针灸界唯一的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