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原则,治神调气、用针之要

 撒网看看我 2019-02-15

治神调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灵枢·本神》中言:''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指出治神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针刺手法要求的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以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都有重要的意义。故医者既要全面掌握和分析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患者阴阳、脏腑、气血等的变化情况,查清病机,辨明病证所属及虚实等,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刺法。

《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千金要方》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也提示我们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患者,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患者尤为重要。所以治神不仅仅是对医者而言,对于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直接关系到治疗的全过程和治疗效果。

如《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灵枢·终始》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标幽赋》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这是讲医者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针刺前应对病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尤其是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消除其畏针、紧张情绪,充分调动病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与之安置舒适持久的体位,使患者心神宁静,情志安定,全身肌肉松弛,即''精神已朝''而后针之。

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而对于一些患疑难病症、慢性痛疾或以情志精神因素致病者,还应在针灸治疗期间,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机体状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鼓励他们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促进疾病的好转和身体康复。

医者在针刺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表情,随时加以必要的调整。只有在全面掌握和注意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患者情况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正如《圣济经》中所云:''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间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其为治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则意诚,意诚则功倍故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可见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而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与患者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取穴的准确性,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强度、补泻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之中,医者的治神调气,患者的意守感传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的作用。

总之,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患者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态度,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治神守气作为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毋庸置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