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不倒翁RL 2018-07-30
 意境,是指中国画中的境界与情调,是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相合所幻变而成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标准是气韵与境界,两者合一,即为意境。而境界实是气韵所致。气韵生动方能达境界完美,无气韵就谈不上境界。山水画尤其如此,观山水画如同看人。气韵即指这个人的活力、精力、神气、气血,有了这些,此人就活,则有其生命;而境界,则指一个人有人格、品性、素养、才识,具备这些条件,此人便有了境界。有气韵又有境界,方为意境。中国山水画是文人士大夫将其生命与人格的全部投注于画幅之中,也就有其生命与人格的要求,如此,观画鉴赏更需强调意境。这些正如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所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审其一幅山水画是否具有意境,其实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意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及人格魅力。
画是由人创作的,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本人。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就是皓首穷经,画了一辈子画,也未必会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中国画是中国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诗歌、书法、文学、美学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模式,更是历代文人在长期欣赏民族绘画中的审美经验的结晶,并与人们的思想哲学、文化修养、审美技法密不可分。我们若从整个绘画史去审定,大凡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艺术家,除了在绘画价值上具有独特风貌之外,在诗文、书法、画学上必有一定造诣。也正是这些深厚的文化学养,才造成了他们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仅仅靠书画和画技流传下来的几乎是零。他们所画的画,充其量也只是商品化而已,其人也只能以画匠称之。人俗,画必俗,人雅,画未必雅。可见,画画之难。这也正如清代方亨咸所述:“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日,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可以有雅俗之辨也。”为此,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人的创造。人不成其为“人”,画家不成其为“画家”,那么,不要说意境了,就是连起码的做人也谈不上。

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其次,意境全由笔墨而生。
意境的创造,除了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力量所致之外,更是由具体的笔墨运行而去体现。


中国画的笔墨之道,已不纯粹是一种技法技巧而已,它不但是每位画家的必修功力,更是每位画家人格修炼的直接反映。它与中国文人的审美观照和传统心理层次的色彩积淀有关,是将单层次的墨色推进到无穷的层次变化,成为物象与心理交相互映的永恒色相。山水画因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变化,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空间、层次和趣味,以达到表现作者某种情韵意蕴的目的,才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作品才能展现出意境之美。很难想象,一位画家如果不具备相当的人品学养,就能真正掌握一套流传有绪、法备俱全的技法技巧。而就是掌握了一套山水技法技巧的人,如若不具备相当的人品学养,也是很难成功地创造出具有意境美感的山水画,是由每位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艺术家,在运用了他那具有书卷意味的笔墨创造,并在真实而具体的空间中融注了作者理想化和情感化了的艺术表现之中才能实现的。

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第三,意境是通过鉴赏活动完成后实现的一种艺术总汇。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这灵魂除了创作者本身的因素和笔墨生成的原因之外,还在于景与情的结合。山水作品只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才能达天人合一、诗画融合的艺术境界。为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副山水作品的成功与否,是否具有意境,只有在作品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分辨。因为山水画与真实的山水不一样,一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另一位画家所作的作品也会不一样,就是同一位画家所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不一样,这里面就有欣赏价值的问题,也就是鉴赏者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的问题,眼界不高,审画无能。眼力低俗,评画乱述;眼力深邃,其画必见。大凡一位大画家,其眼力必高。一位大鉴赏家,其修养必深厚。知人论画,知话论鉴,这是起码的品鉴道理。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必须是真实而具体的,除了蕴含着理想和情感的空间镜象外,必须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如此,看一幅山水画有无意境,必须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去鉴别。而具有意境的山水画,也只有通过欣赏者的鉴赏过程才能达到意境的完美。意境既是画家的终点,也是鉴赏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欣赏家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元四家”所创造的山水画,都是继承董、巨山水而有所发展,尽管个性风格都各不相同,然意境的创作却是一致的。在元代四家的山水中,使人们真实感受到文人那种以山水诗的诗境去改造画风的努力,并将那种以书入画、线条的书法意味各自融合在所创造的山水图式之中,形成了一整套诗情画意式的语言规范。这种语言规范与宋时的那种直观式的审美情趣不同,更充满着一种笔墨情蕴的趣味,饱含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样式,从而给观赏者以更大的审美空间,另一般的观赏者无法与之沟通。而“元四家”的山水更多地充满着“逸”的格局,那么明以后的山水一般只能称其为“神”的品格。而大多却连“妙”品也排不上。无怪乎,到了“清初四王”,尽管他们对元代以前的山水作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总结与选择,也对笔墨自身的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反省,然终因自感不如而只能钻进古画堆中寻找自我。最后尽管“四王”中人笔墨技法的程式已取得了集大成式的突出成功,虽也有一定的意境,然意境的创作却大大逊色于“元四家”。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奥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残酷。可见,凡有志于中国书画鉴定这门学科的人,如若不具备起码的文化学养,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品鉴水平与自身的涵养,要真正了解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审美价值,是无法办到的,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