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1(原始-奴隶制时期)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在奴隶社会里,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远古的时空,探索中国建筑的源头。 ![]()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 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 榫卯结构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 陕西临潼姜寨大地湾大房子 紧接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之后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内室与外室均有烧火面,是煮食与烤火的地方。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之用。这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在仰韶中期及某些仰韶晚期的遗址中已有在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但普遍采用是在龙山时期。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这是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五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先民们为了表示对神的祗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这一变化,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朝、 西周而达到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夏公元前2070 ~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复原图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公元前1600 ~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至硖西,南抵安徽、湖北,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包括斧、 刀、锯、凿、钻、铲等),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座是郑州商城。 另一座早商城址,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都城——亳,其规模较郑州商城略小,由宫城、内城、外城 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 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 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示意图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岐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瓦。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南北通深45. 2m,东西通宽32. 5m),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随之手工业和 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鲁班 ![]()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在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空心砖(两者均属青灰色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 春秋时期荣启期墓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税"(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 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 欢迎搜索大筑建筑学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