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苦菜

 邓超越梦想 2018-07-30

药材名称:苦菜


别名:苦苣菜
采收加工: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全草
产地:全国
科:菊科
原植物:苦苣菜
植物情况:一或二年生草本
 

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 

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 

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 

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苦菜药材性状: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

苦菜药性: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
【产地】处处有之,凌冬不死,诗云谁谓荼苦,即此物也。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苦菜主明目,除热,治痈疮,黄疸,调经脉,去邪气。
【别录】肠澼,渴热中疾,恶疮,久服耐饥寒。
【嘉佑】调十二经脉,霍乱后胃气烦逆,久服强力,虽冷甚益人。
【臓器】捣汁饮除面目皮及舌下黄,其白汁涂疔肿拔根,滴痈上利溃。
【纲目】主明目诸痢血淋痔瘘。
【用量】普通二至三钱。
【禁忌】脾胃虚寒人不可食,不可共蜜食。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心;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注意】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