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伏天,重防湿邪,记住“一味、二茶、三忌”,错过再等一年

 平k7p5jf70j13w 2018-07-31

这几天已经进入二伏天,小编一早出门就感受到了这热辣的天气,气温明显比昨天高了好几度,二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那么,二伏天该怎么养生呢?二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二伏天如何养生。

二伏天,重防湿邪,记住“一味、二茶、三忌”,错过再等一年

不同地方,饮食习俗有所不同:

1,“二伏面”

多数为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人。

二伏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2,“二伏茶”

上海一带,以热茶解暑为主。

茯茶,即为“三伏天”喝的茶,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3,“二伏鸭”

湖南和江西一带偏爱“二伏鸭”。

三伏天,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需适当补充营养。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

鸭肉,适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鸭子、喝鸭汤,可清热滋阴。

二伏时节,气温高、闷热,雷阵雨多,易挟湿。

三伏天,古称为长夏,按中医五行学说讲,对应脾,且脾怕湿,所以,一定要防湿。

二伏养生,重防湿邪,若出现这5个表现,说明湿气加重了,莫忽视!

1,舌苔厚且腻。“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若舌头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了。

2,小腿发沉。湿气加重,早上起来会感觉小腿肚子发沉、发酸,甚至会感觉全身困乏、浑身没劲,像身体附着重物一样。

3,阴部瘙痒。体内湿气过重,很容易导致脾虚,时湿气下注,伤及“下焦”,导致阴部瘙痒、白带增多且有异味,甚至会诱发妇科炎症。

4,关节酸痛。当四肢关节酸痛,出现肩周炎、颈椎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说明体内湿气加重了。

5,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且大便经常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说明体内湿气重了。

二伏天,重防湿邪,记住“一味、二茶、三忌”,错过再等一年

二伏,防湿邪,记住“一味、二茶、三忌”

“一味”:多吃“苦味”食物

中医认为,苦味,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的作用,多用于湿热证。

伏天里,适当吃些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还可预防中暑。

如,

苦瓜

味苦,却是一款夏季降火之“良药”。苦瓜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降压降糖、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之功效。

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助于清脂、减肥、排毒。

还有研究发现,苦瓜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二茶”:喝茶有健脾祛湿作用

1,祛寒湿

二伏里,天气闷热,容易上火,湿热加重,此时, 泡上一杯祛湿茶饮,有助身体健康!

配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苡仁、淡竹叶、五方草、槐花、芡实、绿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净,切段,烘炒制成茶,备用;

2、赤小豆、薏苡仁,炒熟,备用;

3、淡竹叶洗净,炒制成茶,备用;

4、五方草,洗净晒干,备用;

5、槐花、绿茶、炒制成茶,备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叶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实0.3g、绿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 擅长祛湿热,有泻火、除湿、利尿作用,可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有不错的效果。

五方草, 归肝、心、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

薏苡仁和赤小豆, 为夏季祛湿的佳品组合。

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赤小豆, 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芡实, 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淡竹叶, 以渗湿泄热见长。

槐花, 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绿茶, 不发酵,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祛湿效果最佳!

伏天里每天2-3杯蒲公英五方草茶,有助于祛湿热,且效果显著!

2,解暑降温

二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阶段,尤其是前一周左右,防暑降温也不能忽视。此时,泡一杯紫苏陈皮茶,代茶饮,效果不错!

配料:紫苏叶、陈皮、生姜,冰糖适量

做法:

1、紫苏叶和陈皮,洗净,备用;

2、生姜切片,2-3片即可。

3、取紫苏叶和陈皮按3:1比例,三种食材,入水同煮。

4、待水沸后,可根据各人的口味,再放入一两块冰糖,待凉后即可饮用。

紫苏,其叶,性辛、温,入肺、脾经,可发汗解表,生气宽中,健脾祛湿、防暑降温。

伏天里,如果没有署药,可熟水紫苏香,以叶煮水,作为夏季常备天然祛湿解暑饮品。

防暑开胃来一杯,祛湿解乏来一杯。

二伏天,重防湿邪,记住“一味、二茶、三忌”,错过再等一年

“三忌”:促使湿气加重的事一定别做或少做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所以,促使湿气加重的事,更应该不去做,或少做。

1忌:久坐“湿地”

“湿地”一方面指可见的潮湿地面,另一方面指空调房内,及久坐后,脚出汗、鞋子湿漉漉的。

“湿地”会加重湿气,且很容易被人忽略,所以,尽量不要在空调房间内久坐。

2忌:喝冰酒

中医讲,酒助湿邪,经常喝酒会加重体内湿毒;加之,生冷性食物也会促使肠胃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夏季最好少喝冰镇啤酒等。

3忌:睡眠不足

伏天闷热,会影响晚上睡眠质量。睡眠不足,加之经常吃夜宵,会增加脾胃消化的负担,容易沾上湿气。

睡眠不足,也会降低身体抗病能力,让湿邪入侵体内。

二伏,防湿邪,每天拍2处,促进湿气排出

1,拍肘窝

肘窝,是经络密集部位,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心经这3条经络通过。

拍肘窝,可排出心肺的火气和毒素。

做法:

用手掌在肘窝连续拍打1分钟,早晚各两次,坚持1-2周。

对一些人睡不着,很烦躁,越烦越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人,拍拍肘窝,有助于打通心肺经。

2,拍膝窝

膝窝处有个重要穴位是委中穴,走膀胱经。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排毒祛湿通道。

做法:

用手掌在膝窝连续拍打1分钟,早晚各两次,坚持1-2周。

压力大的人,也可拍打膝窝来减压。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为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