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语言环境 2004年5月14日 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总是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但是,除非你有钱能出国,或雇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外教,否则,这种真实的环境是不现实的。那么,是不是语言环境就真的不存在呢?其实不然。我们在学外语时内心里是有一个语言环境的。或者说,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心理语言环境。要想知道如何才能创造心理语言环境,首先要了解母语的习得过程。 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前就开始学习语言了。而我们一般还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婴儿长到一周岁左右就自然会说话了。其实, 如果没有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刺激,人是不可能会说话的。一个新生儿的出生就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他给他的父母以及所有和他有关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成了家里人谈论的焦点,关注的焦点。父母回家首先要看他一眼。他见到的每个人都向他说一些夸奖,奉承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周围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判断出和他说话的人的意图。并且产生了模仿别人去表达相同意图的欲望,他要张嘴说话了。而周围人的不断鼓励和“教唆”又大大加快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整个过程中,周围的语言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外部刺激源、信息源。没有它,再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会说话。而人的听觉器官——耳朵则是这种刺激和信息的接收器。只有接收了这些刺激和信息,大脑才会对他们进行处理,才能产生说的欲望。如果这个接收器出了问题,那么,再多外界的刺激也会毫无用处。聋哑人不会说话并不是发音器官出了问题,而是听觉器官出了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语言的习得,听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而外部刺激源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短缺的东西。婴儿学习语言和成人学习外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听。婴儿是在被动的听,无论他愿意与否,听懂与否,周围的声音不断的跑到他的耳朵里去。而成人则总是以听不懂为借口,不愿意在听力方面付出心血。而我们有些人玩理论而不重实践的毛病又把外语学习从一开始就变成了语言研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十几年的外语还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对于成人来说,想要拥有一个婴儿那样的语言环境是不现实的。但成人也有成人的优势:成人可以想象一个语言环境。我们在学习句子或课文时,不只是把每句话中的每个词的汉英意思对应上就可以了。我们是通过这句话来想象出一个情景。听到一句话,或读一个句子就能想出它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心里创造了一个语言环境。正如婴儿学语言一样,某种情景要反复出现,孩子才能明白其含义。成人所创造出来的心理语言环境也要重现好多次才能使人把某一连串的语音,或某些文字与该语音或文字所表达的情景联系起来。最终做到能够用该语句来自如的表达同样的情景。要想使学过的情景多次重现,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常复习。正如学新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几个语言点和分析句子一样,复习的目的也不只是复习几个短语或某个语法点。复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已知的情景不断重现。随着所学课文量的积累,已知的情景不但会重现,还会重叠。这里所说的重叠是指某一个词语在近似或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如果我们能把该词语出现的每个语言环境都记得很清楚,我们就会领悟到它的用法。而这样习得的词汇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多次记得还要牢,用得还要活。所谓的复习,就是经常地,反复地去听或阅读已知的录音或文章。这不但有助于“温故”,也有助于“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