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刚出生不久时,可以根据听到的语言来学习我们的母语,为什么长大后就丧失了这种技能?

 pgl147258 2015-03-18

【拾荒少女的回答(53票)】:

谢多次喵。这个题目我等了一段时间来答是想看看大家都怎么想的(都有哪些误解),这样我好选择切入点来把这个问题抽丝剥茧。

以下是我即将展开的各个章节:

1. 环境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他,唯手熟尔

2. 认知因素(domain-specific):你才是一块白板,你们全家都是白板

3. 语言学习的逻辑问题:证据的缺失不是证据的否定

4. 技能的丢失还是重点的转移:别动不动说脑容你造脑容是什么吗

吐槽:婴幼儿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咿咿呀呀说几句碎片化的重复的话,就因为婴儿学习第一语言的能力很强大就说婴儿脑容大,我真是看得瞠目结舌……

在展开这些章节之前,建议阅读以下两篇入门科普回答:

语言天赋是否存在? - 青格乐的回答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然后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1.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密度跟成年后的语言学习密度比大小

2.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材料跟成年后的语言学习材料比多少

3. 婴幼儿的词汇量/阅读水平/推理能力/归纳能力跟成年人的词汇量/阅读水平/推理能力/归纳能力比强弱

【舒志的回答(18票)】:

简要概括一下目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首先要介绍一个概念,叫敏感期(critical period/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指的是幼儿对语言信息高度敏感、习得迅速的时期。

从出生一直到六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分辨出所有语言的语音差异。这段潜移默化的时期里,小baby的脑神经也在不断发育成形,开始习得(注意是习得acquire,不是学习learning,前者是潜意识的活动)母语。

大约在六个月大之后,婴儿只能识别母语的音素了。这之后婴儿对单个音素渐渐不那么敏感,开始构建起含有音节、重音在内的母语语音系统。习得母语的敏感期从出生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12岁左右)。

神经影像学证据表明,在幼儿习得母语的阶段,神经细胞生成十分旺盛,大脑容量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神经外科学家Wilder Pendield总结的比较直白:“在幼儿开始接收语音信息并开口说话前,大脑皮层好像一块空白的石板。十至十二岁之后,语言皮层中主要的神经连接已经搭建好了。”

我只是简单概括一下语音方面的习得,至于词汇和语义的习得还有很多理论和假说。

至于为什么成年人没有幼儿学习得那么高效,再举出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研究显示二十岁以后的成年人认知能力总体来说呈下滑的趋势。我看到有解释说是人体内逐渐积累的自由基攻击神经细胞导致的。

二、过去的经历会影响学习时的情感、记忆和回想的能力。

三、不明白学习和习得的区别(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习得是无意识的吸收。克拉申认为语言能力提升与习得有关,与学习无关。

【我擦的回答(54票)】:

提供一个细节不同但大体呼应其他回答的观点吧。

很多情况下,学习不是由于脑细胞增加,而是联结的减少。婴儿的脑中神经联结的数量其实远多于成人(手机码的,报歉暂不提供引用),当然不同脑区之间发展轨道有差异。听觉区的突触数量出生后基本在下降最后稳定,视觉区下降并稳定时间略迟,前额叶在出生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在生长,但也经历下降段。

这样的现象促成了现在一派的观点,即认为知识的产生至少大多数时间不是通过突触的形成,而是联结强度的减弱乃至联结的消失。试想一个系统如果无差别的对什么都反应,就无知识可言。对不同信号的"有意义"的变化敏感,而对"无意义"的变化敏感降低的过程,就是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也是Connectionist Modeling的基本思路。

回到语言这个话题。儿童区别非母语区别性特征的能力减弱,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这部分联结被无差别化对待了,因为这样的变化不predict不同的"意义"。

无中生有建立biological的新联结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即使对于所谓关键期的孩童,能产生新联结并不是其学习能力的来源。其学习能力强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如前所述,知识是神经联结由外界因素驱动下减少而产生的。到了成年期学习新语言,很多小时候被减弱prune掉了的联结可能需要与在母语学习中被保留加强的联结竞争,自然比较辛苦。

二是涉及语言存在的意义。语言可以帮助一个人交流,理解别人意图,表达自己想法。对婴儿来说,能说出"我要奶奶",就能避免妈妈误会其哭闹是要吃饼干或者乱发脾气。因此语言的学习对其有很强的功能意义。使用语言带来的reward强化对语言的学习。长大之后学其他语言,首先如一所述已有难度,其次对生活fit的影响不那么大,不如baby那么motivated,学习成果也不那么好了。但如果有切实需要,即使学不到整个一门语言,也还是能掌握需要掌握的部分,参见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边境小贩。以及毕竟做为母语者,我们也只是掌握到我们需要的程度(good enough)而已。

才一年半没回国怎么话都说不好了···

【黄明皓的回答(9票)】:

你要想想你花了几年才会说话。现在把你扔外国去待几年,保证学会一门外语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接触密度

【AnnaSun的回答(3票)】:

学术的解释第一名已经回答得很好了,所以我就直白地概括一下。

-----

越早接触一门语言,就越有可能说得流利。

婴儿出生六个月之内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时的婴儿,无论种族 血统,都具备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

六到八个月之后,语言学习能力开始慢慢减退,直到十二岁到达"谷底"。在这之后,就几乎完全是成人学外语的感觉了。

///

顺嘴提一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幽禁。。可恨啊),婴儿出生后被剥夺了接触语言的机会。等到若干年后想补救时,由于已经错过了大脑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段,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挽回他们今后一生都无法清晰表达言语的事实。

【麒麟的回答(2票)】:

是我觉得这题目的问法不对,你的母语也不是光听就会了的。

学习语言(母语我们说acquisition)很重要一点是interaction,就是得有陪练的,你得开口说。上课老师给举的例子好像是美国一对聋哑人的孩子个方面健全,夫妻成天让孩子看电视听着学,但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能跟他讲(可能外面也没什么朋友?),到了上学的年级去学校老师发现他只是会听,基本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我们还是小娃娃的时候全世界都围着我们逗我们 重复跟我们说话(教我们认东西)这个阶段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是一块儿的。要提一点语言的arbitrariness,为什么我们管狗叫狗是没有理由的,有人给它定了叫狗他就是狗。你从生下来第一次见到狗别人就告诉你他是狗,这更接近于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你学会狗这个词和你认识狗这个东西是同步发生的。

从目的上来说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说出一个字大家都兴奋,看到爹妈高兴我们也高兴。小孩子很多行为不是自主自发的,是为了逗大人开心。

也有需求带动的问题,除了学会母语我们也没其他方式能跟别人沟通了。3楼举的例子到位,饿了不会说不会表达,除了哭没法儿让人知道你饿你不着急才怪。

学外语的原因就千奇百怪了。

另外cognition/critical period/learn&acqurie的区别之类比较学术的方面自然会有大神来解。

顺带说一点也有研究证明孩子长大了 对一些母语(环境)中没有的音的听辨能力会下降,你不能perceive也会影响你的production。但这都是后话,这些都只会成为你无法达成native-like的成就的原因,后天努力学到一般水平沟通读报水平大家都是没问题的。

【李大胖的回答(1票)】:

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

小孩子学会说母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娘胎里面就不算了,即使从出生到能够流利日常对话,也基本都2周岁以上了。有的小孩到3岁上幼儿园了还不能很流利的对话。真正达到或者接近成人的语言水平,需要上小学以后。写作水平会成熟的更晚。

也就是说,小孩在没有其他任何替代沟通方式,仅靠母语交流,还需要6-7年才能接近完全掌握。而且小孩学习母语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说大人会友好的宽容小孩的语言错误,并且会帮助纠正,所以小孩大概不会有成人学习外语的那种挫败感。那么成人学习外语,在有母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情况下,仅仅靠毅力,还排除各种干扰,要学到接近母语的水平得有多难?

2、

一个萝卜一个坑。人的脑子大概给语言留的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这个坑被一个语言给占了之后,另外一个语言想挤进来,难度就会很大,需要费很大力气,用很长时间才能够把另外一根萝卜也塞进去。

【胖胖的指甲的回答(1票)】:

人类大脑存在一种普遍语法机制,在出生至六岁前是有的,随后自行消失,universal grammar保障婴儿被放在任何一种语言环境下,就能自动学会这么语言,当然父母必须帮其输入。甚至父母输出的是支离破碎的、语法错误的语言,人类婴儿也能归纳出这种语言的规则,从而输出正确的语言。这是语言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理论。另外小婴儿刚出生就开始对语言进行统计,但是一岁之后能力丧失。关于这点请看ted: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

【TED】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

特别不喜欢想当然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规律。说什么是父母耐心比老师好纯属扯淡,父母教的是很费劲,但是比以后学习外语中自己付出的精力小多了。而且父母教给小婴儿的都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人类大脑运行规律使得婴儿可以从简单规则中提炼母语的表达方式,抓住关键词,习得母语,并在以后进行自学。而当外国人在你面前说外语,成年人根本没有提炼和抓关键词的能力,在其看来无非是一段无意义的语流罢了。这就是婴儿大脑和成人大脑的差异。作为外语来学的语言,终身也很难达到母语水平,这是事实。当然这不是我们要放弃努力的借口,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趋近母语水平。第二语言教学就是关注这其中的规律。

【王鸢的回答(2票)】:

因为小时候是用学习语言来学习这个世界,小孩子总是好奇心旺盛的,它知道苹果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也就记住了这个单词,它在想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从一开始的只会哭到简单的单词再到句子,是一个摸索世界,同时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过程,这个意义对它自己来说远比意识到自己是在学说话来的重要。

至于长大以后,一方面需求已经不那么紧急了(不存在不会表达我饿了就会一直饿着),另一方面是输入真的真的太少了,例如水果这个单词母语中会基本每天遇到而且一生不断重复,要是外语也就在课堂或书本或对话中偶尔遇到那么几次。

总的来说还是需求驱动

【励定洲的回答(0票)】:

因为婴儿获得的宽容度比成年人大得多,大家可以参考一个数据,中国女性和男性在非母语国家的语言学习曲线,会给你们惊喜。我所在的国家新西兰,本地好几个同学亲口告诉我,他们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以英语为母语。呵呵。

至于其他科学的东西,我不懂也不说。

【小私的回答(0票)】:

白板上面画东西很容易,画满了再加,就不简单了。

【程慧杰的回答(0票)】:

人性的好奇心呗,你不会自然会去想搞明白。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环境的问题,放你现在留在英语国家,学英语也很快的

【霜天晓月的回答(0票)】: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是伪命题。养过孩子的就知道孩子从牙牙学语到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多长时间。如果你的外语老师有你父母一半的耐心和细致,同样时间你的外语一样会流利的和母语一样。

造成这样的印象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就是预期不同,你教儿子好几天,他终于会叫爸爸妈妈了,你乐的一蹦三高。相同时间要是你学生还不会一句完整的句子,估计你一脚踹死他的心都有。

第二就是幼儿的语言环境无时无处不在。成人就没这个条件了。

【钱星的回答(0票)】:

我觉得婴儿没有什么特别啊特别技能更扯蛋,小孩记忆力好到是真的,你看一个爸爸妈妈都可以学好几个月,父母纠正你读音几千次,还对你的发音,词语用法错误不厌其烦的纠正,换了成人,估计学的更快吧。

【姚知胡的回答(0票)】:

以前发展心理学老师讲过,表示只记得皮毛。。。

小孩子在30个月之前大脑的语言区是快速发育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如果同时用两种语言来个孩子交流,可以轻松拥有两种母语,别的不记得了。。。反正是和大脑发育有关的。

【陈大雨的回答(0票)】:

研究显示二十岁以后的成年人认知能力总体来说呈下滑的趋势。我看到有解释说是人体内逐渐积累的自由基攻击神经细胞导致的。

【庞聚聚的回答(0票)】:

到了成年期学习新语言,很多小时候被减弱prune掉了的联结可能需要与在母语学习中被保留加强的联结竞争,自然比较辛苦。

【ngwa的回答(0票)】:

你下部英国肥皂剧,不要字幕的,转成mp3,白天听mp3晚上看,一年你绝对能听懂。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