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没成本VS机会成本 | 感性与理性较量下的处事观

 apaol 2018-07-31

感性VS理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决策。


方案A好?还是B计划好?我们总是取舍不定。


纠结的原因,往往在于我们都是由感性支配了头脑,无法给自己一个充分能说服的理由。


所以我们今天不放妨换一个思考维度,从经济学上看问题,说不定更能有启发。


在CFA的知识逻辑框架当中,

沉没成本(Sunk Cost)和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被放在了很前面,

可见这两者对于一个金融分析师在决策时的重要性。


沉没成本VS机会成本


举个生活中的栗子:


最近上映了一部《神偷奶爸3》(Despicable Me 3),萌贱萌贱的小黄人和充满创造力和破坏感的Gru还有挺有吸引力的,毕竟前两部还是比较趣味。


于是花了65元买了一张Gold Class的场次,半躺着看了大概半个小时,突然感觉没比前两部更有趣,甚至剧情的设置没有很强的悬念和伏笔感。



这时候我突然在想,剩下一个小时(整部电影不到1个半小时),我就要这样度过了?不如我去逛个街?或者睡个觉休息一下?


往往人都是只要花了钱就不值得浪费的,而且这个时间本来就安排做这件事放松一下,于是就乖乖躺着把整部片看完了。


回想起这一个半小时,首先对于我的沉没成本而言,经济上就是花出去的65元,时间上就是已经花了看电影的半个小时,这些金钱和时间是无论如何我之后花多大的努力都是无法挽回的,毕竟票不能退,时间不能倒流。


所以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将来做任何决策都改变不了的成本。


但在这一刻我能改变的还有什么?


就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


如果我在这一刻决定中途离场,到楼下商场去逛街,或者去旁边图书馆看书,显然我的机会成本就是,我本来应该看电影获得的喜悦感或满足感。


那么最后我决定继续把这部片看完,我的机会成本就是逛街或者看书给我的富足感。


有没有发现?这样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付出去的钱只是感性上的观念,实际上我们要比较的是,因接下来我们要做出的决策,从而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


换言之,如果我在中途一刻发现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能够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保证给我有更棒的精神享受,可能我就会做出其它决定了,那这一刻我的机会成本就变成了“本来应该看电影获得的喜悦感或满足感”。


所以跟沉没成本不同,机会成本实际上会因我们的决策而改变。


也就意味着,机会成本表示的是我们做出决策从而放弃的“次优”选择。(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说法)


生活中的成本与抉择

举这个例子是希望,看到文章并开始理解这两个“成本”的朋友,着手从这两个成本去思考生活当中的问题。


我们往往很纠结的原因,就是很多感性上的因素绑架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担惊受怕不舍得,从而没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些感性的因素都是沉没成本,也可能来自于我们固有的一种观念。


比方说想好一条开车前往目的地的路线,而且很可能是过往习惯走的路,即使看到导航显示前方拥堵也不愿意变换路线,结果增加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这种不愿放弃我们固有思维也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有可能让我们停滞不前,无法让眼下的自己变得更加好。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信息不断更新迭代,保持一个好奇心和新鲜观念也是我们需要的。


同理,从投资或理财的角度,我们往往在股票亏损的时候不舍得“忍痛割肉”,觉得总有一天会赚回来,从而放弃了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理财中的成本与抉择

有的家庭在做基金定投时也是很纠结,明明清楚基金定投的原理,硬是选择了不恰当的组合盲目定投。


虽然难得坚持了两年,但实际情况却是连年亏损,但始终觉得自己还只是坚持不够而已,不愿意理性分析这个投资组合的合理度。


那么在保险上也一样,每一份保单都有“现金价值”,而且肯定是比已交保费少的。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性价比高的产品出现,从而有机会置换新的产品,为自己带来更充分保障的同时也拥有更充足的现金流,却总有人不舍得过去的付出,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亏损,并没有看清未来现金流的变换。


像上述情况,暗自偷笑的应该是继续持单的保险公司。


当然,这些决策背后都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比方说保险,要怎么置换才能如我说的既能保障更充足又能为自己的将来获取更多的回报,期待我的文章《进阶计算!想赚钱?翻翻自己的旧保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