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字成世界难题:谁认识?一个奖十万!

 闲庭斋阁 2018-07-31
日前,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摄制组来到国家图书馆采访馆长韩永进,话说这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有图书3700万余册,其中古籍260万余册。韩馆长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甲骨文记忆展厅给大家出了一道世界难题。

来到这里,小编整体感觉是:清醒地发现自己是真文盲,且毫无谦虚成分!来,咱们先来预热一波,看看这字念啥?

看馆长揭秘:

它叫:霾。

你猜对了吗?

在韩永进馆长看来,甲骨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DNA。他告诉我们:目前全世界共有15万片左右甲骨,而国图存藏着3.5万片,其他要么分散在世界各地,要么存藏在中国的其他单位。就在15万片甲骨中,发现有字形的大概是4500-5000个,但我们只识读了不到2000个。

来,下面来看看这个世界难题:

(一个小人踩在长凳上,谁知道它念啥!)

这个字,目前学者专家都绞尽脑汁,却没有最终读识

据说,这个悬赏广告还在《光明日报》刊登过,

结果至今没人能拿走赏金!!!

你多久没读书了?

曾有数据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小编听了这个数据很惆怅呀:还记得第一次坐北京地铁,20年前哦,人们都拿着报纸或者书籍安安静静滴阅读。今天,同样的公共场所,人们把书换成了手机。

采访中,节目组问馆长建议放暑假的孩子们读什么类型的书籍,韩永进馆长建议:读点可以陶冶性情的闲书,这对考生来说正是读书的好时机。因为他已经抛弃了功利性目的,抛却了考试压力,可以为自己的兴趣读书,而且他尤其强调要读经典类书籍,人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读书作为自己人生的态度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这世上如果真有天堂,

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

司马光唯一手稿

采访中,韩永进馆长展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四库全书》。大家还没走进房间,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和樟脑香混在一起的味道。据馆长介绍,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而这个馆里的一个更为珍贵的宝贝是:这里有全世界仅存的一张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据说司马光当初一共写了两屋子的稿子,但如今只剩下这唯一的仅有465个字的手稿。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复制品

小编又找到了去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悬赏”公告,有才又想赚钱的童鞋看过来!

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逾110年,但破译甲骨文却一直是一门冷门学科。那么到目前,甲骨文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还有哪些谜团待解?破解甲骨文,是单纯的“看图猜谜”吗?

不要以为这笔奖金好拿,博物馆有言在先,凡属主观臆测、缺乏科学依据的成果,一律不予参评。

先来个小测试:下面这个字你看着有感觉吗?

这是什么字呢

不妨告诉你,这六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字看着有点像……像“猫”字? 错!

这个字是甲骨文“鼎”字!

考古学家难以被AI替代

2013年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及迈克尔·奥斯本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因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只有0.7%,考古学家被列为未来极少数的“安全”工作。

文字的考释是考古学分支之一,也属于被新技术“入侵”很少的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严志斌感慨:“古文字学研究没什么利润,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实际上,目前的古文字学研究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要求研究者通识古文字、古汉语、古文献,想要有所贡献至少要有几十年的坚实积累。

考古学家的思维也固化成了“老古董”,不愿接触新技术吗?并非如此。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童恩正先生就曾考虑过通过计算机进行甲骨缀合,也就是尝试把散落的甲片拼合在一起。但多年以后,古文字学家仍通过甲骨形态特征、同文例等手段进行缀合。因为,后者的效率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