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A推荐】平淡天真——原丹阳

 杨关桥 2018-08-01









原瑞祥

(原丹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山东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2017年4月参加中国画学会第七届中国画节(山东潍坊)

2016年8月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原丹阳没骨花鸟作品精选》

2015年9月参加【无边·界中国当代名家中国画邀请展】

2014年作品【花期有约】获山西省第十六届美展金奖;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提名及海内外巡展

2013年作品【相约花季】获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

2013年作品【花间紫云外】获庆花博——纪念恽南田诞辰380周年暨全国花鸟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作品【花期有约】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作品【花期有约】获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1年作品【故园寻梦】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

2010年作品【秋趣】获山西省第二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2008年作品【春语】入选《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8年作品【醉春】入选《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

2007年作品【桐荫】入选《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7年作品【泡桐双鸽图】入选“笔墨新象”山西省中国画作品展




部分作品欣赏














































名家点评



平淡天真

文/安佳


在当今花鸟领域,不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绚烂。然原丹阳的花鸟画则为一束清雅的奇葩独领风姿。

原丹阳的花鸟画实为“没骨”,并以继古的“平淡天真”为尚。在画面中不仅追求“干湿”、“浓淡”、“浑融”、“淋漓”的“奇异生动”,更注重画面的“灵动”和“自然”。原丹阳作画可谓目识心计:从不打草稿,直接以工代写、以色撞墨;注重质感和肌理的有机结合,在自然天趣与形式美感、具象与抽象、偶发与灵动间完成了一幅幅清新淡雅、构图别致的画面,令人止步细观并为之赞许。那“直接挥抒”、“色墨互溶”、“工写结合”的“清新妍雅”的“自然效果”,成为原丹阳独有的绘画面貌。

我们相信,创作之路双翼渐丰的原丹阳依然会恪守“平淡天真”;依然会不懈地游离于“自然天成”的创作空间,不间断地将“惊喜”呈献给观众者。


我们期待着……


安佳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在朴茂与淡雅之间:原丹阳的花鸟画

文/魏祥奇


原丹阳以撞水撞粉法绘花鸟,画风清秀、淡雅、通透、恣丽,然并不过于捕捉野逸、萧寒之气,而是在繁茂、锦簇中追求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原丹阳似乎并没有受到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图式结构的过多影响,而是更为注重观看和写生、注重自我直接的生活体验,因此画面中总透出鲜活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已经被修正的很完美的花鸟画样式。同样,原丹阳接受的绘画训练也源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图像和理论经验,然似乎是出于本能的直觉,其画面中涌动着一股热情洋溢的欢快之感,不是传统的诗意之境,而是更为现实的审美观照。应该说,原丹阳的花鸟画正是在写照其“此岸”内心的状态,其更为注重自己眼睛的观看和心的感受,绘画也就成为记录自己一个短暂时间过程的痕迹。在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中,以笔墨陶养心性、以绘画直抒胸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原丹阳的绘画意识中都是存在的,原丹阳也在勾勒和描绘这些花鸟画中,不断“再现”出自我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形神一体”。原丹阳也并不避讳绘画中的稚拙之气,这反而成为其创作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撞水撞粉在局部所产生的偶然的视觉肌理,既依附于花叶的轮廓而又自然生动,与视觉的真实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显然,在这之中显现着其个人的隐秘情绪。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原丹阳在花鸟画创作中寻找着超越世俗生活的出口,进入的是一个情感的知识世界。这种绘画意识似乎是女性所独有,就如同我们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花的意象一样,这些花草都会有着某种象征和隐喻的含义。原丹阳也在为自己的绘画寻找一些文学性的注释,诸如“站在春的门楣,静静的摆渡阡陌镌刻的繁华过往”、“听闻初春花语,有些怯怯,生生纠结。怕,陌上花开、花会落”、“月移花影,一帘幽梦复还梦中”、“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聘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地展开”种种。在这些或诗词或散文的言辞之中,我们可以读到女性将花草视为自我青春和情感的记忆,尤其是“怕,花会落”之语,其中有几分“黛玉葬花”中“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凉之感。尽管如此,原丹阳的花鸟画中并没有表现出很清晰的文学性和叙事性,但是通过这些修辞我们也可以在这些绘画中感受到另外一种思绪:繁花似锦,但也寓意着生命和青春的短暂和脆弱,倏忽间便消逝不见。当然,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中对花鸟画很少引申为这样一层含义,或与其创作者基本为男性有关。在原丹阳的内心深处,花鸟成为其生活状态中各个维度情感的显现,有喜悦、有灿烂,也有幽思、有感怀。


原丹阳时常采撷花枝来工作室,在穿暖花开的季节里漫步到花丛中去,感受花草的芬芳气息。我想这还与对生活的感受力相关。作为创作者,原丹阳要观察每一种花枝的结构、造型,要考虑画面中的组织、穿插关系,这都要求其拥有细腻而恬静的思想形态。抑或者说,正是拥有如此温和而闲适的心境,才能绘制出这般画风朴茂而淡雅的花鸟画。完全没有隔阂,原丹阳可以在花鸟画的创作中感受到自己呼吸的每个瞬间,也在每一笔的勾勒和晕染中感受自己的情绪的起伏变化,既微妙而又难以言说。栗宪庭先生在“念珠与笔触”的展览中谈到绘画可以是一种体验自我的方式,绘画可以是对自我的疗伤和治愈:原丹阳的绘画也就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花枝鸟雀的视觉真实,而是在追溯和表现自我。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中谈到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说的就是在笔墨的运转中感受人的存在的价值。原丹阳通过花鸟画创作去感受外在的世界,这种方式是很有意思的转换:自然万物在其笔下被重新整理和归纳,成为一种心灵的秩序。相信原丹阳在此过程中也理解自然秩序本身的微妙和神奇,“格物致知”,也在花卉和枝叶的生长间,察觉出生命的力量和无限。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更仰赖于感知的思想,在原丹阳的创作体验中不断活跃起来,绘画是观照自我,是回归本心,也是对自我的超越。


魏祥奇:中国绘画史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


2016年4月于北京东城胡同





中国画“没骨法”流派

文/吕尚德


2015年深秋的一天,我在中国西部一名为“如钰阁”的画廊,有幸认识了女画家原丹阳。

秋,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她,聚精会神地艺术创作,充分调动和应用墨、色、水、笔的功能,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丝毫未受到前来观摩者、欣赏者、踊跃珍藏者的影响。


她是中国画“没骨法”流派的著名画家。


她的画意境高,既传承了数千年中国历代名家的宗,又有发展创新的理念和特点,难能可贵。


她的画,雅俗共赏,站在她的画前,各个文化层次,各类收藏家们都喜欢珍藏。


她是位才女,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刮目相看,有思想、有内涵。


说到“没骨法”画派,得从南北朝前梁吴地人张僧繇说起,他是创始人;到了五代代表人物:黄筌;宋代代表人物:徐崇嗣等;元代代表人物:王冕等;明代代表人物:徐渭、董其昌、蓝瑛、孙隆等;清代代表人物:恽寿平、居廉、任伯年、吴昌硕等;近现代有齐白石等等。


在中国画发展初期,是多种技法并行发展,并且相互融合的,只是后来由于历史和人文审美取向等原因,中国画在创作中逐步失去一些很有意义的形式语言,直到明末,西方绘画就是“直以色彩图之”传入中国后,这种情况才略有所改变,一部分中国画家才认识到,原来西方绘画中的很多技法,我们的前辈早已应用过。目前中国画又进入了创作天南地北和审美标准的重大转变时期,“没骨法”既然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又有中西绘画交融的有利条件,就应高举“注重光色、融合中西”的旗帜,让这个古老的画种焕发青春。


言归正传,原丹阳在“没骨法”画的中国画坛上不但有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并且在不断探索,发扬光大。祝愿她勇攀艺术高峰,青春永葆!


2016年元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