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9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回顾性分析

 吕康悠然 2018-08-01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年16卷2期

359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回顾性分析

肖志勇 陈文倩 苏雅妃 黄志蓉 余文龙


听力损伤(亦称听力减退、听力障碍、聋)是出生常见的缺陷。国外研究表明,先天性听力损伤的发病率为1‰~3‰,而据不完全资统计国内先天性听力损伤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位居我国五项残疾之首[1]。新生儿听力筛查作为早期发现和诊断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已10余年,其主要目的是使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大限度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心智发育。在国内耳科学者的不断探索下,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日趋成熟,卫生部于2010年颁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的3592例新生儿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查对象

2013年-2014年两年来出生于我院的新生儿中有3592例接受听力初筛,筛查前与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821例,女1771例,正常足月儿2891例,早产儿166例,低体重儿61例,轻中度窒息儿69例,宫内窘迫儿405例,360例新生儿接受了听力复筛(10.0%,360/3592),其中男194例,女166例。


1.2 筛查方法

筛查工作由具备医学相关的中专专职学历人员负责,筛查人员接受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技术,OAE加上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听力障碍诊治机构。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AABR检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初筛在环境噪声≤45dB的安静房间完成;复筛、诊断性检查在噪声≤30dB 的隔声电屏蔽室进行。TEOAE筛查:采用ccuScreem筛查仪。筛查仪探头均选择小儿专用型。声导抗检查:采用ZODIAC901型声导抗仪。ABR检查:采用美国IHS公司的smart EP仪器,ABR 刺激声为短声(click)带通滤波(0.1-1.5kHz),叠加1024次,刺激率19.3次/秒,分析时间12.8ms,记录电极置前额发迹处,参考电极置于同侧乳突,地极置于眉心,极间电阻<3kΩ,插入式耳机型号为ER-3A。


1.3 筛查程序及诊断方法

为了避免哭闹产生强大的本底噪声干扰反应信号,测试应在新生儿进食入睡或安静时进行。测试前对新生儿进行外耳道检查,排除外耳道残渣物、羊水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完成,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行联合筛查OAE加上AABR,仍未通过者于3月龄时接受诊断性TEOAE、声导抗、ABR检查,及相应的耳鼻咽喉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依据检查结果判定轻度、中度、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并进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后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初筛通过率比较采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筛、复筛结果

3613 例新生儿出生后48~72 小时接受初筛3592例,初筛率达到99.42%。初筛通过者3135例,通过率为87.28%,其中正常足月儿为89.97%(2601/2891),早产儿为72.89%(121/166),低体重儿为75.41%(46/61),轻、中度窒息儿为69.57%(48/69),宫内窘迫儿为83.95%(340/405)。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的初筛通过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筛未通过的的457例新生儿中有360例进行了复筛,复筛率78.77%,其中男195例,女165例,复筛通过者281例,未通过者有79例,详见表1及表2。


2.2 听力损失诊断结果

复筛仍未通过的79 例中,男42 例,女37 例。其中有47例(59.4%,47/79)在我院接受了诊断性耳声发射诊断仪、声导抗、ABR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15例(0.42%),其中重度听力损失2例,中度听力损失4例,轻度听力损失9例;双耳6例,单耳9例。正常足月儿共5例,占这类新生儿的0.17%,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10例,占该类新生儿的1.43%,详见表3.



3 讨论

本组研究中,3613 例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接受初筛有3592例,初筛率达到99.42%,达到了《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草案)》(2009年)[3]的要求,结果值得肯定。未完成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因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继续治疗者占78.23%(115/147),有研究报道NICU 患儿至少出现单耳听力障碍的比例达到10.20%[4],这些患儿未完成听力筛查有可能导致一部分听力损失的患儿漏诊,从而错过早诊断、早干预的时机,削弱了听力筛查工作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NICU患儿出院前应进行听力筛查。

本组研究显示新生儿的初筛通过率为87.28%,其中,正常足月儿的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的初筛通过率。且组间两两比较,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比较,χ2=46.92,P﹤0.001;与低体重儿比较,χ2=52.09,P﹤0.001;与轻、中度窒息儿比较χ2=94.13,P﹤ 0.001,;与宫内窘迫儿比较,χ2=84.86,P ﹤0.001。可见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是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中,我院初筛未通过率12.72%(457/3592),复筛率78.77%,可能原因有:听力筛查人员操作规程误差、筛查环境限制、提前出院、患儿家长拒绝听力复筛、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后未能检查等。随着产前与产后宣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家长逐渐认识到听力筛查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初筛通过率及复筛率。

本组新生儿中,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15例(0.42%),其中正常足月儿5例,占这类新生儿的0.17%,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轻、中度窒息儿、宫内窘迫儿)10例,占该类新生儿的1.43%。先天性耳聋可分为遗传性聋及非遗传性聋,前者由聋病基因所致,后者可能原因:妊娠期耳毒性药物或代谢性疾病、围产期高危因素如窒息、产伤、早产等,所以,先天性听力损失者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查明病因,为后期听力康复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见,听损伤高危因素儿发生先天性听力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所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是预防听力损害及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唯一重要因素,积极宣教,提高人们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必要性的认识,尽快尽早地发现听损新生儿,进而尽早进行干预。然而在我国早期干预的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听力损失早期诊断和干预过程需要听力学工作者、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耳鼻咽喉科医生、特殊教育学工作者、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工作领域等多学科、多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只有多部门、多领域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才能把筛查、诊断、早期干预一体化落到实处[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