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度出家的吉答

 天地虚怀xia 2018-08-01

七度出家的吉答


佛陀时期,吉答出生在一个驯象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位老比库,正托钵乞食回来,钵中有几样非常美味的食物。老比库对它并无贪欲,便将它给了小男孩。吉答非常高兴,便加入佛教僧团,以为成为比库之后,每天无须工作谋生,就会有人供养美食。然而,出于这样的动机,根本不可能过苦行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就脱下僧袍还俗了。

 

但圣僧团的精神,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且难以抹灭的印象。不久,吉答开始对在家生活感到不满,并要求再次出家。出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再度还俗。后来,这种情况连续发生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出家又还俗,还俗后再度出家。之后的第五次还俗时,他结婚了。

 

在结婚后的某天晚上,他辗转难眠,看着正在熟睡的怀孕妻子,欲乐的悲哀强烈生起,他立即抓起黄色衣袍跑向寺院。在静夜的路上,先前出家所种下的所有善业顿时展现,他当下便证得入流初果。

 

然而在寺院里,从前的同修比库们才刚取得共识,拒绝吉答可能的第六次出家。他们觉得已对他够容忍,并认为他是僧团的耻辱,完全不适合梵行。就在他们如此商议时,却看见吉答走来,脸上泛发光采,带着一种崭新的喜悦,举止平静祥和,这使他们无法拒绝他再度出家。

 

这第六次的出家,令到吉答很快成就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摩地。这使他充满了喜悦,觉得很想将自己的成功对别人说。有一次,一些阿拉汉在聚会谈话,吉答一再地打断他们。聚会的长老比库马哈果提答尊者,建议他等到长老们都结束必须的谈话后再说。吉答的朋友们却认为他不应受到责备,因为他有智慧,且能从自己的经验解释佛法。

 

马哈果提答说他可以看见吉答的心,然后继续举例解释,有些心的状态只要持续可能很好,但仍无法避免比库再次还俗,他以几个譬喻来说明这点。一只牛被拴在牛棚似乎很平静,一旦松脱,它立刻就会践踏农作物。同样地,一个比库在大师或圣僧面前,可能很谦虚并表现良好,但离开之后独自一人,就很容易故态复萌并离开僧团。

 

再者,人可能拥有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摩地,只要禅定持续就很安全,但是一旦他禅悦消失走入人群,由于多嘴与不自制,骄傲地夸示自己的成就,心会变得充满贪欲,并放弃出家修行。他在禅定中可能觉得安全,但正是此事导致他崩溃。当国王与军队,伴随鼓声与马车驻扎林中时,没有人会听到蟋蟀的叫声,每个人可能都以为它们很安静;但当军队离开后,蟋蟀声就能再次轻易地被听到,即使人们以前相当确定那里并无蟋蟀。

 

之后,吉答果真第六度还俗。于是他的比库朋友们问马哈果提答尊者,是他自己预见吉答会如此做,或是天神告诉他的,他回答两者都是。在惊讶中,那些朋友去找佛陀说明这件事。世尊告诉他们吉答很快地就会回来,以此来解除他们的疑虑。

 

有一天,吉答由外道的游方行者布咤波陀陪同去看佛陀。布咤波陀提出一些关于三界中不同生起模式的深奥问题。吉答接着进一步问这些存有形式之间的差异,因为经历过禅定之后,他熟悉其中一些境界。世尊的回答完全满足他们,因此他请求第七度加入僧团,后来证明这是最后一次。佛陀同意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吉答也成为阿拉汉。

 

《长部注》告诉我们,吉答比库为什么在最后一世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必须还俗那么多次。在很久以前,咖沙巴佛传法时,有两个朋友加入僧团。其中一人受不了比库生活的艰苦,想要还俗回家。他的朋友鼓励他还俗,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个丑恶的动机,在很晚之后的苟答马佛时结成果报。它导致这个恶友——如今的吉答比库,经历至少六次的还俗羞辱,且须请求重新加入僧团。

 

这显示出,有些业如此强烈,果报也难以抵挡,只能以忍耐与了解来度过。但由于我们不知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响,是否是这种业的结果,或如果正是它们,它们还要多久才可能耗尽,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努力来加以对抗。撇开其他一切不谈,这种努力是有其价值的,虽然在此世它可能显得无效,但最后它仍会带来善的果报,因果不灭的法则确保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和别处一样,佛法在此鼓励我们,要勇于面对每个宿命论的形式——最令人萎靡不振与气馁的人生观——即使在它最微妙的伪装情况下。佛法鼓励我们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拥有随时准备再次尝试的能力。无论多么大的挫折,在对抗渴爱与无明的战场上,痛苦与心碎的挫败,真正的佛弟子永远不会承认任何挫败是最后的。就如身经百战的战士般,我们必须准备失去每一场战役,除了最后一个之外,坚信只要努力不懈,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原经文出自《增支部.六集》: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苑。尔时,许多长老比丘众由托钵而还,坐于讲堂,集作阿毗昙之论。彼时,吉答比丘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

 

此时,具寿大拘絺罗告于具寿吉答曰:“具寿吉答,勿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具寿吉答须待论讫。”如是语时,具寿吉答之亲朋比丘众,语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拘絺罗不可轻视具寿吉答,他是智者。又,具寿吉答能与长老比丘众作阿毗昙之论。”

 

具寿大拘絺罗曰:“诸贤!尔等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难知。诸贤!世间有一类人,在师或其余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自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譬如食苗芽之牛为绳所缚,或禁闭于栏中时,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食苗芽之彼牛,断绳或破栏,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在师或其余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自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人,离欲…具足初禅而住,彼即称:'我得初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尘埃平息,而生泥泞时,诸贤!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道之尘埃可不再生起。’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过,或有牛羊可通过,或有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生起尘埃之理。”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弃学,归于下劣。又,世间有一类人,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禅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处雨天降雨,而使蛎、贝、石、砾隐藏时,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贝、石、砾等可不再出现。’诸贤!如是言者,谓此人之言正耶?”

 

“贤者!此乃不然。此池之水人亦可饮,或牛羊亦可饮,或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出现蛎、贝、石、砾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禅而住。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又,世间有一类人,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禅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

 

譬如有人,食胜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时,有人如是言:'此人可不须再食。’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食胜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养分存在之间,则不欲其余之食;然彼养分消耗之时,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禅而住。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又,世间有一类人,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禅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人,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即称:'我得第四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譬如山间之湖水不动摇,乃无波浪,有人如是言:'彼之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有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从西方…从北方…有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即称:'我得第四禅。’然而…比丘、比丘尼…弃学,归于下劣。又,世间有一类人,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譬如王或大臣,随著四支部队进行于大道,在某密林处渡过一夜,于其处蟋蟀之声则因象声、马声、车声、步声、鼓声、细腰鼓声、螺声、伎鼓声响而隐没。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声,可不再次生起。’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彼王或大臣离去其密林之时,蟋蟀之声则有再次生起之理。”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人,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此后,具寿吉答弃学还俗,归于下劣。时,吉答之亲朋诸比丘,即谓具寿大拘絺罗之所。至已,白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大拘絺罗以心了悟吉答之心,了知吉答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或有天神,告曰:'大德!吉答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耶?”“诸贤!我以心悟心,了知吉答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天神亦言:'大德!吉答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将此义告我。”

 

其时,吉答之亲朋诸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众,白世尊言:“大德!吉答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世尊曰:“诸比丘!吉答则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尔时,吉答不久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尔时,具寿吉答离群独处,不放逸,炽然精进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无上梵行已,于现法自了知、知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还复现状。如是,吉答亦为阿罗汉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