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喜都逸人 2018-08-01

趋利避害,就是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我们生存于世,应该懂得趋利避害,懂得自保,不会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因为,趋利避害是本能。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墨子说,“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利,所得而喜也。即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害,所得而恶也。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对得利的喜悦与对获害的憎恶是反应人情感需求的心理活动,人的情感需求需要不断地被排遣或满足,正是这种需要被排遣或满足的动力驱使人避害趋利。

所谓趋利避害,主要是勿因喜而轻诺,因醉而妄语,因愤而滋乱,因怠而鲜终。能耐再强,缩小自己,树大招风;站得再高,学会平视,曲高和寡。敢于担当,推卸意味叛离;擅于配合,独断难结众心;长于变通,过刚易塞已路。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一是活着(求生);二是避免死亡(畏死)。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惧死亡,维持个体的存在是生物最大的潜在驱动力,是生物最坚实的需求,人,做为一类物种也不例外,无论恐惧害怕的范围有多宽广,恐惧的最终对象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惧这一心理情绪仅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肯定的。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为,并体现人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里。

趋利避害的方式取决于对利和害的认识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最初的利害判断,如:是利还是害、利害程度如何等都将直接 影响生物的趋利避害的行为,而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让个体对利害的感知异常敏锐,往往会迅速地做出潜意识的反应。趋利避害行为及行为的结果让个体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并不断地扩展、丰富了对利害的认识及积累更多的趋避的方式,形最初的价值观念。随着个体的成长,价值观体系不断成熟,并更高效地指导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

对于人而言,对利和害的认识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趋利避害行为。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人的高度发达的大脑给了人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可以更好的趋利避害。

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系列认知过程的抽象概括,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对利与害的认识是受价值观指导的,而趋利避害的成功与否将强化或弱化对之前利害关系的判断,从而改变或补充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恰当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不成功的趋利避害行为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改变,而成功的趋利避害将会强化原来价值观可以这样讲,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是趋利避害方式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对利害的认识将直接指导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

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价值判断下指导的趋利避害行为,成功将为使这一价值判断得到强化,不成功将使得其被削弱甚至改变,在这样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价值观将更清晰而明确地指导趋利避害的行为。最初的价值观念让个人产生了朦胧的利害判断,并试探着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遇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趋利避害成功而得到利益(包括避开危险)当趋利避害的行为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泛指各种利益,包括成功避开危险等),则指导这次行为的价值判断——也即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认知将得到强化,并逐步溶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判断利害的依据。而同时,这种趋利或避害的行为也将做了经验积累下来。二是趋利避害不成功而没有得到利益(包括没有避开危险)当受其指导趋利避害的行为没有得到利益时,会导致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判断产生动摇(削弱),这种动摇是潜意的,有时会是非常细微的,甚至无法觉察,但不能忽略。同时这一次的不成功的趋利避害行为将做为教训积累下来,影响下一次对类似情景的反应。

当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时,受之前强化或削弱的影响,个体会根据对当前的判断及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来适当改变趋利避害的行为,同样会有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果:1、趋利避害成功,强化对利害的认识,同时积累趋利避害的经验;2、仍不成功,则对利害的认识进一步被消弱,甚至改变,从而指导另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式,而这次的趋利避害行为成为教训。对于不熟悉的情景,个体的反应往往出于对恐惧而做出保守的趋利避害行为,并不断的试探直接熟悉而明确。对熟悉的情景判断将会在不断强化中逐步清晰而有条理,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价值观。

这就是价值观的习得过程,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及情景让人产生“利害”的判断并做出一定程度的趋避反应,使得对“利害”的感知不断得到强化,逐步溶入人的价值观中,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籍,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天热要开冷气,天冷要烧暖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要坐车。就在这忙不迭找安适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

趋利避害会上瘾。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纵欲”。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寻找刺激,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现代社会是一个迷信趋利避害的社会。人们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不安全。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保障,并且相信能找到。身边的每个聪明人都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如何明哲保身规避风险。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个人都能缩进一个桃核里,以为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加压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那种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时,我们的本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余不尽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随时随事,只要不亏本分;处人己,只要不亏本心。人间世事,宦海浮沉人生无常,祸福难测有多少人能趋利避害,耳聪目明,平步青云又有多少人一着全盘皆输趋利避害就是要扬长避短,处世要取长补短;勿揭人短处,勿戳人痛处;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尽力做好份内之事,谨慎接触份外之事;不背后说人,除非说的是好话;批评没有好处,忠言只会逆耳;多想少说,言多语必失

趋利避害有个程度问题。生活当中,每个人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是,一味的趋利避害,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道义上和规范上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允许的。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利益的度的把握,还有道义与自利的权衡。

生活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趋利避害,要懂得自己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做精明人、聪明人、还是明白人?精明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事物反应奇快,而且反应的目标十分明确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聪明人博学广闻,思辨强记,对事物能顾此及彼,顾已及人,懂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获取合理效益的最大化。明白人往往返璞归真,大智若愚,世事通晓,性格豁达,淡泊明志,独善其身,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生死泰然,心静如水。聪明人与精明人是才大与才小之分;而明白人与聪明人则不是在“才”上分高下,而是在品位上有差别。都是趋利避害,还是各有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