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论》勘注释

 tjboyue 2018-08-01

[正文]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校勘](1)正文依陈微明《太极拳术》;

(2 )李亦畲手抄本,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太极拳运动》,“腹松静”均无“静”字;

(3 )《太极拳体用全书》、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气敛”作“气沉”;

(4)抄本别本“刻刻在心”作“刻刻存心”。

[注释]以心行气,以心为令,意到气到,故曰“先在心”;心为主帅,身为躯使,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故曰“后在身”。腹内松净,气沉丹田 (丹田如陈鑫说:“如兵马屯处”,“全体之气归宿处”),神安舒而体自静,心神内敛。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浑然无间,内外相合,则其动犹静也。每动必有意,意由心令,故曰:“刻刻在心”。联络—气,无过不及,时刻在心所致也,精神专一所致也,陈鑫说:“每着全在心胸,用心太过,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无心之间。”

[正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校勘](1)李亦畲本在“无有刁;静”后,多“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八字。

[注释]此说动作之完整性。其枢机在腰,一即腰,即太极,一动就是腰动。腰为第一之上宰,源动腰脊,腰动则无有不动,腰止则全身皆静,虽静犹动。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故能如此。一动则动如江河,一静则静如山岳。是静则俱静,动则俱动也。喻其主帅之威严与号令之施行无阻,如此之心神为健全之心神。

[正文]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校勘](1)杨澄甫本、陈炎林本“敛入”前有“而”字;

(2)李亦畲本“牵动”作”动牵”,“敛入脊骨”后,多正文“要静”二字;

(3)王新午引别本“内固”一作“内实”;

[注释]遇敌相搏,进退不定,故牵动往来;气不可浮而宜沉。一呼气沉丹田,一吸气贴脊骨。气贴背后,敛之脊骨,亦是气沉。气贴,气敛,是为蓄势,如此方能待机而动,力由脊发;气整而精神自固,安为舒,逸主静。太极拳不在外面而在内。动作为外,如行云流水;心意在内,而心旷神怡。精神内敛,不外散越,气势腾挪,用意专注,如是神自定,体自安,情自逸。《吴越春秋》载越女论剑:“内实精神,外示安仪。”《东周列国志》改此句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论句山来久矣。

[正文]迈 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校勘]各本均同。

[注释]出步落腿有如猫行之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太极拳向前跨步,先提起脚跟,然后脚尖离地,离地不要高。落地时,脚跟先着地,而后脚掌、脚尖。向后退步,先脚尖,后内脚沿,而后脚掌、脚尖着地。脚跟要抓住地,五趾要抓住地。运劲如抽丝,一喻其绵细而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一喻其螺旋,或作缠丝劲。诸家见解不同。陈鑫说:“运劲如抽丝”,以及“运劲如缠丝”,“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皆用螺丝缠劲,断不可直来直去,一直则无缠绵曲折之意。无缠绵意,不惟屈伸无势,即与人交手,亦不能随机应变,妙于转旋;转关不灵,在我先觉输入一筹,何以制胜?”

[正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校勘](1)《太极拳运动》“无气”作“养气”。

(2)李亦畲本“精神”作“蓄神”。

(3)王新午本“全身”作“全神”。

[注释]太极拳纯以神行,不尚气力,全身意思,皆用精神。精者元精,先天之本,神者元神,心君出之。太极拳不倚拙力,不用后天浊气。“在气”指聚气,气聚而不流行则滞,适与“气遍全身不少滞”反,最为太极所忌,亦健身所不取。“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诸家或避而不释,或其说纷纭而均释有未安。昌按:此仍承上文,指“在气”即“气滞”情况下的“有气”与“无气”。气聚者只有局部之力,而无全身之劲(即内劲,即全身一股完整劲),故曰“无力”;气滞而以力使气,气尽而劲断,虽亦有局部之力,是僵滞之力,无柔劲也,即陈鑫所谓“纯阳无阴是硬手”,此纯刚之力,逆而不顺;不顺,则无由走,不走,则无由化,必败之征也。

[正文]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校勘](1)李亦畲本“气若”作“气如”。

[注释]“气为旗,腰为纛”,主写其静;“气若车轴,腰若车轴”,主写其动。气之作用及于腰,腰之源动而行气,如此腰轴动而气轮旋转,遍及全身,其根本仍是用意,故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如大轴,动则全身无数小轴亦动,气如车轮以气运身,百骸四肢均动之谓。

[正文]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校勘](1)杨澄甫本作“劲似松非松”,杨氏家藏本,陈炎林本并同;

(2)杨氏家藏本在“劲断意不断”后,空格,多“动转挪移走”五字;

(3)姚馥香、姜容樵《太极拳讲义》在“劲断意不断”后,多“藕断丝亦连”五字。

[注释]遇敌时,敌不动,我亦不动,是静待动,是为主动;敌微动,知其动意中之方向,而我之意随其方向而先动,即可造成我顺人背之机势,更是主动。李亦畲《五字诀》手抄本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此处“力”即“劲”,可是注看。“松”与“展”概括力极高。松即放松,并非松软;展即舒展,并非展尽。如此松即展,展即松。“似松非松”,全身各关节拔开之意,劲为内劲,似松而非松,松中有紧。“将展未展”,定势肢体不可伸张到底,而贵腾挪,静中寓动。用于推手,“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又有听彼之劲,蓄势待机之意。

太极拳自起势至终势,其势不同,气相连而劲不断。陈鑫论懒扎衣定势时说:“此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之意。”指劲与气均不断。而交手时,凝神蓄势,遇隙而发,放劲似断,而心与意仍未断也。

(反复研究孟乃昌先生该释文,胜读十年书呀!其灵通中,勘正藏大巧,妙哉如临其中!真的练家要注意到啊,瞎理论,不如真理解呀!看你能读懂多少,能做好多少,就能检验出你的功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