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流深shi 2018-08-01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由于鹧鸪盏烧成品的极少。现今绝大部份仿者由于没有见过真品,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日本藏品,在仿制时也多以北方“油滴”釉为标本,误将“鹧鸪斑”说成了“油滴”。对于鹧鸪盏和油滴盏的叫法,学术上有过争议,有些人认为大斑纹的叫鹧鸪盏,小斑纹的叫油滴盏,而李达老师认为两者并无区别,都是指同一品种,只是叫法上不同,宋代我国称鹧鸪盏,传到日本后被称为油滴天目,也就是油滴盏。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鹧鸪斑和兔毫是建盏两大典型釉纹,鹧鸪斑属于油滴的一种,包括曜变也是油滴的一种极为罕见的结晶现象。鹧鸪斑釉和兔毫釉的化学组成不同, 并非在烧成温度相对低时即形成鹅鸽斑,温度再适当提高即垂流成兔毫。试验表明:——温度提高,虽然鹧鸪斑点会垂流成条纹,但这种条纹不流畅,与真正的兔毫纹不尽相同。实际上建盏鹧鸪斑的形成是配方与烧成两者恰到好处结合的结果,鹧鸪斑的形成与釉的化学组成有密切关系, 试验表明, 釉中五氧化二磷 对斑点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氧化钙(草木灰) 是建盏釉的主要熔剂, 鹧鸪斑釉属于铁钙系结晶釉,C a O 含量低, 釉色浅黑, 晶点难成银色; 含量过高, 则使釉中氧化铁熔融, 晶点无法析出。其实,这就是每位师傅各自的烧法不同的重要一点。如偶然某一种灰(草木灰)配入釉中, 致使这种釉的化学组成与鹧鸪斑釉的化学组成相同, 施有这种釉的建盏在龙窑(传统柴窑)中的位置又合适, 即温度、气氛这两个外在条件恰好能满足鹧鸪斑的形成, 鹧鸪斑建盏才能烧成。现代科学试验还表明, 鹧鸪斑建盏是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 烧成温度约为1 3 0 0C , 温度稍低于兔毫釉。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建窑鹧鸪斑釉的斑点是液相分离的产物, 就是在烧成过程中,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 富铁相在温度、气氛作用下易浮在釉表面层, 冷却时便会析出铁,这种分离过程是逐渐进行的, 从分离过程各个阶段冷却下来的试片(就是烧窑过程中不时取出的盏样片,以此看看位置和烧制釉色的关系)可以看出,开始时釉面的晶点细小、分散,随着过程推移, 小晶点越来越多, 部分晶点逐渐靠拢, 聚集成大晶点,多了熔在 一起就是鹧鸪斑。所以建窑鹅鸽斑釉的斑点分布不规则, 斑点的大小差别较大, 大斑点内有毗纹(就是大的斑点内类似褶皱的纹路)。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话说建窑的油滴和鹧鸪斑,在明清前后一些古籍就有不同的记述,直至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建窑鹧鸪斑盏的具体形状仍有不同说法。一说鹧鸪斑即兔毫盏,一说二者之间略有不同,还有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等等。同时有的认为:“鹧鸪斑”“油滴”可谓凤毛麟角,烧成纯属偶然,窑工不知哪件能烧成,故油滴盏外底不见“供御”铭,又因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很容易烧成,故都被刻上“供御”铭。其实“供御”、“进盏”铭款的油滴标本也与异毫、兔毫、乌金、杂色釉标本一样时见出土,而“很容易烧成的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标本却很少发现。

鹧鸪斑建盏与“油滴盏”傻傻分不清

“鹧鸪斑”是什么样子的呢?熊寥所著《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讲得较明白:“鹧鸪鸟的羽毛,通体不是呈现一种风貌,它的背羽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鹧鸪斑’,不是指鹧鸪鸟的黑白相间条纹,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这也是辩别真伪的重要依据。“油滴”釉面上结晶斑基本呈圆形,仔细观察圆斑中心可以看到一个不同颜色的圆心,而“鹧鸪斑”上的结晶斑呈现不规则形,观察不到圆心,在晶斑内部有鱼鳞状条纹或细丝状条纹。此外“鹧鸪斑”釉同“兔毫”釉一样,在盏的口沿部位有明显“脱口”,下部呈垂釉现象,而“油滴”釉就没有这种现象。口不脱、底不垂。在这里有一点请朋友们牢记,只要你看到的所谓建窑“油滴”其釉面不象我描述的“鹧鸪斑”,那么它一定是新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