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背锅帝,了解一下?

 昵称4705243 2018-08-02

千年背锅帝,了解一下? 来自有听读书 16:24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作者 | 沐兆 · 主播 | 读书君 · 编辑 | 木头


说到商纣王,可能在座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残暴淫乱的暴君,毕竟影视剧《封神榜》作为童年经典,商纣王作为全剧第一反派的形象简直深入人心,他做出的泯灭人性的事也让人十分印象深刻,比如做儿子口味的人肉饼给老子吃,比如挖开下属比干的心瞧瞧有没有七个洞,再比如喜欢看犯人光着脚在烧红的柱子上跳舞,因为好奇所以剖开孕妇肚子看看胎儿长啥样等等,一系列脑洞大开惨绝人寰的恐怖事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商朝末代君王真的这么不堪吗?



其实不然,商朝最后一个王帝辛,事实上很有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无辜的人。


商纣王原名受或受德,却同时拥有“帝辛”和“商纣王”两个称号,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帝辛”是商人对自己国君的称呼,而商纣王,或殷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因为“纣”字本意“残忍捐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凶恶的坏蛋,可见后人对帝辛的偏见之大。


而周人讨伐商纣时总结的罪名,总的来说有六条,都记录在《尚书》的《泰誓》《牧誓》《武成》中。一是酗酒,二是不用贵戚旧臣,三是用小人(出生卑微之人),四是听信妇言,五是信有命在天,六是不留心祭祀祖先。


我们先来说说酗酒。


1


《尚书》中只提了一句酗酒,韩非子就生动形象地演绎成“……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而司马迁大叔在韩非子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句“男女裸奔其间”的合理想象,从此“酒池肉林”的场景和纣王“荒淫无道”的形象跃然纸上。



先不管这越久远反而越详细的诡异感是怎么回事,只说喝酒这一事。《诗·小雅·鱼丽》中有“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一说,可见在殷商时期,喝酒是一种时尚,对百姓来说都是日常所需,而在王公贵族乃至庶民中更有酗酒成风的现象。


帝辛作为“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群,百人之敌也”能空手打败野兽的大力士,喜好饮酒似乎并不过分,但却成了周人讨伐的借口。



2


第二不用贵戚旧臣和第三任用小人且放一起说。这里的小人指的不是卑鄙小人,而是出身卑微的人,而帝辛不用贵戚旧臣是有原因的。


我们知道,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为主,从武丁开始,逐渐确立了父死子继的制度,这种祖甲礼制改革对当时的一些贵族有很大影响,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帝辛的哥哥微子启、两位叔父箕子和比干。


对于微子来说,帝辛的即位对他打击颇大,因为帝辛的出身说起来比起自己不过多了一点运气。两人同母,但因为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地位尚低,而帝辛出生时已经升职为王后,所以微子为庶出,帝辛为嫡出。微子对此不服也情有可原,而微子一向有贤人之名,朋党众多,隐隐有和帝辛抗衡的趋势,帝辛当然不敢重用。



故而终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终是最坚决的反对派,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在帝辛的强力打压下,微子铤而走险,通敌卖国,与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价地颠覆帝辛政权。


而作为王叔的箕子和比干两人,则是祖甲礼制改革的坚决反对者,因为如果还是“兄终弟及”的制度的话,他们都将是王位候选人之一,是拜嫡长子继承制所赐,他们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个位置,所以在对待礼制改革上,他们是与微子一派同仇敌忾的。虽然两方目的未必尽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击帝辛方面却是一拍即合。所以帝辛如果想要保证自己位置的稳定,就不能对他们太放松。


至于任用地位卑贱的人,则包括外来逃臣中的飞廉、恶来为将军,以及推行“不问出身,唯才是用”的原则任用奴隶。这在现在看来其实是一项难得的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可以不用限制在贵族领域这个小圈子里找人才,对此时正积极对抗东夷急需人才的帝辛来说很重要。



而飞廉恶来也没让帝辛失望,飞廉为伐东夷统帅,商亡后仍坚持战斗,直至战死。而恶来更是战死于牧野,也算对得起帝辛的重用。



3


第四听信妇言,苏妲己的臭名想必妇孺皆知,甚至有人将妲己与妹喜、褒姒、齐文姜四人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妖女。是不是妖女我不知道,但文人似乎很喜欢将一个朝代的灭亡归因于红颜祸水,苏妲己也不例外地遭到文人的诟病,比如开头写的比干剖心、炮烙之刑等在小说《封神演义》乃至正史资料《史记》中的记载都似乎和妲己有关。


而真实的妲己作为有苏氏战败于商朝而献出的战利品嫁给帝辛时,帝辛已经六十多。况且商朝重祭祀,大小事件都由祭祀决定,妲己很难干涉朝政,所以妲己其实更像是有苏氏的人质和战败象征,而不是祸乱朝纲的宠妃。


而比干剖心更像是无稽之谈,在春秋时期的“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出现了多样的说法,屈原说他是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马迁这里又更加具体形象了,说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心是否真的有七窍。



而比干到底怎么死,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干庙前所塑的比干像上镌刻的比干卒年是公元前1029年,这也就是说,武王姬发攻克朝歌,纣王自焚之后又过了17年,比干才死去,活得比帝辛还久。至于剖心的说法,妲己也感到很无奈,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她能怎么办?她也很绝望啊。



4


第五信有命在天是说帝辛始终相信自己是承受了上天的使命因此决不会灭亡,这也许是真的。


我们来看下帝辛的出身背景,以嫡子身份继承王位够他显摆了,偏他还不是虚有其表的官二代,他年轻时就天资聪明,文武双全,口才过人,行动敏捷,还力大无穷,能空手与猛兽打斗,深得其父帝乙的喜爱。即位后,凭借出类拔萃的才能和对扩张疆土的勃勃野心,征战四方,收服有苏氏,打败强大的东夷。


这么看来,帝辛其实是有骄傲自大的资本的,说他信天命在天也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加以讨伐则属于欲加之罪了。



5


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在我国历代中,祭祀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帝王相信皇权天授,对上天神明都十分尊敬,更何况是商朝这样神权主义仍大于王权主义的朝代,祭祀就是天大的事。



帝辛不留心祭祀吗?其实并没有,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在帝辛的父亲帝乙和帝辛时期,祭祀祖先的典礼系统比起前代商王更加成熟完备。而帝辛的征战和掠夺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祭祀。因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封建关系存在。帝辛与其他部落并没有从属关系,没有封建义务,也没有法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奴隶城邦的王的权力,他唯一需要侍奉的就是帝,就是纣王历代的先祖。他们对帝辛的唯有两个要求:一是大量的牺牲和祭品, 二是维持商王朝雄冠天下的武力。


更何况这六个罪名是出自周王伐纣的檄文,措辞不锋利不夸张恐怕不足以激起将士们的愤怒和士气,所以哪怕是这六条罪名,也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的。


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帝辛暴君的说法其实是存在着历史上的递增性现象。先秦文献对纣王指责不多,甚至许多文献称赞帝辛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对帝辛指责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出于周人为讨伐商朝所做的必须存在的义正言辞的借口,为了显示自己的正义,诋毁和抹黑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是口口相传,一千多年的沿袭下来,只怕也是面目全非。


另一方面则是文人们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对传说中的暴君帝辛罪名进行了深入人心的描述,以使暴君形象更加鲜明,对后人的警示作用也更加突出。反正人也死了,再怎么黑也不会来报仇,还可以做做好事帮助他人避开某些深坑,何乐不为?


于是帝辛和妲己两人背着超级黑锅,被人臭骂了几千年,帝辛千年背锅帝的名号实在不虚。


当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亚圣孟子就曾夸他有“故家遗俗,流风善政”,孔子的弟子子贡也眼睛雪亮,知道是别人把天下的恶事恶名黑锅都甩到帝辛身上了,在《论语·子张》中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尽归焉。”



近代学者郭沫若更是帝辛洗白的头号粉丝,认为“后人是深受周人宣传的毒”,在《青铜时代·驳说儒》里还说:“其实就拿殷代最后一个亡国之君来说吧,这人被周及以后的人说得万恶无道,俨然人世间的混世魔王。其实那是很不公道的。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征服东夷,经营东南沿海。这件事几乎为周以来的史学家完全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起周人的翦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伟大。”


郭沫若甚至还为帝辛做了诗,诗曰:“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先驱。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受德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毛泽东也曾说过“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胡适有句话看得很透,“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完全从史书资料里获得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但已经很多人开始质疑某些看似真实的事件。相信在未来,通过更高明的技术手段,发现更完整的历史资料后,一定可以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历史。


文章来源于有听读书投稿,作者:沐兆;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