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德是什么?

 博采精取 2018-08-02

“道”与“德”是《道德经》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道德经》所以名之为“道德经”就源于这两个概念。

《道德经》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经》中七十三见。无论是从《道德经》本身的表述,还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应该这样来概括它:

“道”的同义词是路,“道”本来是看得见的物体运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观事物运行因循的轨迹;同时又是看不见形、听不着声、品不出味、触不到体的抽象于物质的潜在轨迹,还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运行轨迹的大致的经验的认知,是应该取法依据的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

“道”是真实存在的。《道德经》各章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道”的本质,并不矛盾。试图对某一章的“道”孤立来解释,是行不通的。在《道德经》中,“道”常与“德”伴随,又时而与“自然”融合,它的比喻义与本义常常交织在一起。

“大道”在《道德经》中凡三章四见:大道废,安有仁义?(第十八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第五十三章)

什么是大道?大道是治国安天下总体因循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和运行态势——这种思想观念、方针政策不是表面文章,不是口头上的粉饰,不是文字上的冠冕堂皇,是治国安天下潜在的运行轨迹,是治国安天下者的主流道德标准,核心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在治国安天下上的体现,是由治国安天下者思想行为潜在导向而形成的社会主流官风、民风,即整个社会的主流风气。

“德”在《道德经》中四十三见。《道德经》中的“德”指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

“德”从“道”而来,是循道之德,它建立在“修道”基础上,通过修道来立德。《道德经》中的“德”本来是“纯天然”的,未经后天加工改造的品质,具有“朴”的特点。“积”是“德”的修养过程。“德”是一种思想境界,处世态度。

《道德经》中的“德”依附于“道”,是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道”是行事应遵循的原则,“德”就是按“道”行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揭示了“德”的本质属性。“德”是“持道”态度,进而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事物的态度上。

“孔德之容,为道是从”(第二十一章)。“道”是“德”的载体,没有道,德就无从谈起。依道而行就是有德,背道而行就是无德。

在《道德经》中,“道”与“德”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动态的。“道德”一词正是“道”与“德”结合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