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发展其实也是和文字一样都是根据自然的物象开始发展的,比如说,最初的文字属于象形的系统,比如“日”“月”“山”“水”等等都是在自然的物象之中逐渐的简练、概括和总结的。书法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古时人们用毛笔书写,为什么从右到左写,不怕没干的墨汁弄一袖子吗? 纸在后,文字在前,一开始中国用龟壳记录文字,第二步,则是进入用竹简记录文字的时期了,这个从右至左的书写格式也正是这个阶段形成的。竹简有多沉呐!所以,古人选择的是左手抠、压、按住竹简,右边的文章阅讀完或书写完,自然垂落至案牍之下,这样很省力,如果从左至右,左手就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右边的竹简也无法伸展。 汉朝人写字大都在竹简上写,每条竹简二到三厘米宽,一尺长点,左手拿着竹简,右手拿毛笔写,然后用绳子穿綁在一起卷上,不会脏了长袖。到了有纸写字的时代,士大夫写字大都悬腕悬纸而书,纸张们性质对书写方式很重要,唐宋时柳公权,欧阳询大都用上好的宣纸,如果是写小字,半生半熟的宣纸写完一行就干了,不会把墨染到袖子上 所以古人发明了臂搁这种东西。一块具有弧度的长条型板子,或竹制或木制或瓷制,当然也有象牙、玉这种高档材料的。写字时把臂搁垫在手臂下面,臂搁的弧度像座小桥一样恰好架起了刚写完的一行字不会被碰到。同时对于毛笔的执笔方式而言,有这么个东西垫着,写起字来也更舒服,所以又称腕枕。而且夏天的时候,臂搁还会显得清凉,因此也有人管竹臂搁叫“竹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