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长久以来“女人味”的代表饰品,用温润典雅和柔美动人来形容再好不过~今天就来讲下珍珠的养殖,咳咳……开始致富经啦! 珍珠的形成 天然珍珠的形成算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一个 1/1000 都不到的低概率事件...当有异物入侵贝类的体内后,贝类觉得“硌得慌”,便分泌出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逐渐形成了“珍珠”,当然也有可能是贝类自身发生了病变...这样形成的珍珠千奇百怪,主要根据异物的形状和运气而定。 养殖珍珠的历史从宋朝( 960 年 ~ 1279 年)开始就有记载,但那时候还没摸索出大批量产的方法。直到 125 年前,日本人御木本幸吉才开发出珍珠批量养殖的方法。后来...他创立了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超贵珠宝品牌 Mikimoto,真的是天价……下图是他家的镇店之宝——矢车(Yaguruma)。 完整契合就是上图的这条和服腰带,也能分拆成下图的这些指环、胸花、发针、带扣等 12 个单独部件。 珍珠贝成长期 要有珍珠,必然先要有珍珠贝。贝类需要在食物丰富还温暖的水域才能茁壮成长。从幼苗到可以育珠,大约需要 2 年的成长期。 植核过程 养殖珍珠,可不是把贝壳撬开,往里随便扔个啥就行的!首先选择一个健康的珍珠贝,剪下一条外套膜(就是我们吃烧烤时点的“裙边”),下图是看着就好疼的过程... 给分切成小块,多少段就能培育多少颗珍珠,等会用到。 把每个要育珠的珍珠贝撬开来,在它的外套膜部分切开个小口,先塞入切好的小块,再放入圆溜溜的珠核(一般是蚌类的外壳研磨再制成的小圆珠)。在珍珠形成的过程中,贝类的外套膜会分泌产生珍珠质,放入的小块外套膜又能刺激产生珍珠囊,这就让珍珠贝将珠核包裹起来了。 挂到一起 植核完毕的珍珠贝为了方便管理,会被挨个编排好,放进透水的网兜里。 或者一个个钻孔后用线串起来,总之是为了将来回收更方便,一提就能提一摞。 养殖过程 之后挂在方便移动的竹筏上,放回到温暖的大海中,静养 2~3 年的时间。这期间还得频繁检查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密度,一旦海域环境变化,还要及时换地方继续养殖。 来看一个竹筏下的海底视角。 定期清理 定期捞起珍珠贝,清理掉外壳上生长的藤壶和苔藓等外物,附着的生物过多会抢夺该水域的养分,影响到珍珠贝的生长。 珍珠采收 在温暖的海域中静养 2~4 年后,这才到了最后收获的时刻!就是下图这样连肉带核儿剜出珍珠的。 珍珠的颜色随着贝类和海域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变化。有白色、金色、粉色、孔雀绿、黑色...一般来说,海水珠的光泽也是会比淡水珠要强很多。 清洗掉珠肉再进行大小和光泽度的筛选,收集的时刻真太美了!简直希望家里的果树也能长…… 两头钻孔 接下来的工作,就轮到艺术家和设计师上场啦~最常见的珍珠项链为了保证钻孔的同时珍珠不会碎裂,也就是让受力更加均匀,会同时使用两个钻头一起相向加工。 之后串线的过程,会在每颗珍珠的两边都打上不易察觉的小结,就是为了防止一旦断线,猛地“大珠小珠落玉盘”…… 半圆珍珠的养殖 有时候看到某些镶嵌的珠宝只露出半颗珍珠,实际上...为了节省成本这种珍珠本身就是半球型的! 如果把一颗品相完美的的珍珠对半剖开,出不出哪吒还两说,这种做法也太令人心痛了,所以广大劳动人民机智的发明出了半颗珍珠养殖法! 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半圆形的珠核紧贴贝壳壁就好了…… 在收获时不如圆形珍珠那样容易,需要把整个贝壳肉都掰下来,看起来超痛…… 最后经过切割和打磨,卸下半颗完美珍珠。 等等!Cast 还有话说 话说珍珠贝超娇弱,养殖方法都百年历史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加成下,仍然有可能超半数贝类在收获前挂掉...可能是藻类、环境、甚至自身体质不太行。而且最终采收时,也不是每个贝都能产出宝石级别的珍珠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