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道文化|皮影: 灯影胡声, 你不知道的皮影戏

 燕归故乡巢 2018-08-03

门道提示:农历六月二十二

华灯初上,光影交错,简小窄陋的舞台,影子开始了舞蹈。悠扬的二胡,欢喜的唢呐配合着喧嚣的锣鼓,直击耳膜的一声“铛”宣示故事的开始。一幕白布的隐约遮挡,背后极致的翻腾跳跃,轮番上演。今天门道君带大家一起感受那些光影中你所不知道的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

皮影戏在我们那儿叫“灯影子戏”又或是“影子戏”,这是个很直白的名字。因为它起源于劳苦大众,也就是草根阶层,所以朴素而纯真。在这朴素纯真中又有着浓烈的浪漫气息,昏黄清明的光影下,各式各样雕琢精致的形象投射出斑斓的影子,光与影的纠缠交错让人浮想联翩,故事便在这光影纠缠中缓缓展开。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戏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皮影戏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戏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该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称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皮影戏

皮影精雕细琢的制作,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为之沉迷的艺术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皮影更突出其静态的艺术美,场景的不断交替,角色的千变万化,都在向世人展现着它独具特色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