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是四川丨新繁棕编:棕叶之舞

 一编一7unenxma 2018-08-03
《这里是四川》·匠心系列

你在这里

这里,是四川


用声音记录四川人文自然

为天府书写亲切又磅礴的民间历史


每晚20:00 四川新闻频率FM106.1

主题文化声音纪录片《这里是四川》



《这里是四川》节目回听

【新繁棕编:指尖绽放新生】

《这里是四川》·新繁棕编 来自FM106.1四川新闻频率 20:55


▲点击音频即可回听▲







新繁棕编


棕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成各类造型精美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在棕编技艺领域,以四川新繁棕编最负盛名。


它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2011年,新繁棕编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期重磅嘉宾

新繁棕编非遗传承人 阙爱军


阙爱军,成都棕编界宗师级的人物。自幼爱好花鸟鱼虫,阙爱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棕编技艺,到今天已有近40年。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受到中外人士高度赞誉。


棕树,在四川很常见,不管是农村的院坝,还是城市的绿化带,常常能见到它高大的身影,挺拔地生长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翠绿的树叶簇拥在树干顶端,近看如一把把利剑刺向天空,远看又似大扇子般舒展开来。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唐代张志和就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传,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用棕叶编织的蚂蚱、蝴蝶、青蛙。不过前人都是使用湿棕叶来编织,不能长期保存。而我们现在用干棕叶编织,可以永久保存。”




棕师启蒙靠自学


棕编艺术始于三国,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新繁棕编的兴起源于两百年前,一位新繁人在自家院子里摘了几片棕叶,顺手编成一个小提兜,给上学的孩子用来当书包,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个棕编的玩意儿不错,就传开了,逐渐发展,品类增多,慢慢地还出现了抱鞋、凉帽、椅垫、提包、凉扇、围棋盒等生活用品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等工艺品。成都市棕编传承人阙爱军就是用棕编编织动物这类工艺品的高手。



”我主要是靠自学,以前只是编织一些简单的东西。但后来编织的很多东西都是我自己的原创,你看我棕编的昆虫和其他人做的棕编是有区别的,你见过其他人做的棕编吧?他们就没有我做的精致漂亮,这些技巧都是我自己研究自己创作的。


我做棕编已经很多年了,从92年开始专业制作棕编都有20多年了,如果算上我业余做棕编的时间,那可就有三四十年了。”



(阙爱军编织作品)


棕编是一门老手艺,从前在集市、庙会上,棕编艺人总是能靠精湛的技艺聚拢大量人气。原本只是一片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绿叶,经过阙爱军的巧手,就在指间幻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品。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棕树每年都会抽出嫩芽,他每年都要采摘棕叶做棕编,年复一年,绿树逐渐茁壮,柔韧的棕叶则在人的手指间来回缠绕穿插,不断绽放出新的生命。


“采集棕叶的来源主要是彭州、大邑。我们去都是拉一车,一用就是几个月到半年,好几百斤。我们这个主要是编动物、昆虫。各种昆虫、各种动物、十二生肖我们都可以编。


我专业就是做棕编的,而且棕编是必须要卖的,我做的老虎、马、牛羊,都是很漂亮的。以前眼睛是用豆子粘的,久了还要生虫。现在眼睛是从义乌那边发的专门做玩具的眼睛,就和图钉一样按进去就好了,既方便又不会坏,所以永远都在进步。”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编制步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材料和编制。编制前先要采摘、选叶、阴干、入锅煮或者直接泡在水里,以便获得合适又喜欢的颜色,然后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编制了。


一些经过如水烧煮的棕叶制成的作品,经过染色后,更加充满生命力,例如一只棕编螳螂,经过绿色染过,几乎和真的一样。不过,阙爱军还是觉得棕叶的本色更好看,更能体现作品的质感。棕编的小动物,以钢丝为骨架,制作后不变形,可以存放几十年。



一些简单入门级的小昆虫,如蜻蜓、蚂蚱等,阙爱军就用新鲜棕叶制作,在他的手中,一片棕叶经过摘、扯、拉、剪、插等几道工序并加以重复,手指上下翻飞几分钟后,一只蚂蚱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诸如恐龙、龙、马、鹿等大型动物,虽然工艺比较复杂,但只要花上一天左右的时间,同样能编出来;而蜘蛛、蝉、蝎子等小型昆虫,则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完工。


“可以把棕叶煮一下,加些防腐防虫的,如高锰酸钾这些。晾干了之后才好收,实际上用的时候,比如我明天要编东西,今天晚上我就要冲水,把多余的水甩干后用塑料布包裹好,那么第二天棕叶就会变得柔和好用。”



可以说手工艺人的辛苦也就在这里,除了对技巧的琢磨,光是对采集来的棕叶进行煮、晒的过程,就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直至棕叶水分丢失、发干、发白,且必须在夏季完成,白天就晒,晚上就露,只有碰上下雨才把它们收回来。可以说,坚持棕编这门手艺的艺人即使不再四处游方,但他们至今没有离开日晒、雨露和风尘。


(阙爱军编织作品)


“其他人也可以加颜色,但是没有我加的好看。外面的棕编始终是有些松松垮垮的,但是我们在编织过后,都收的很紧,看起来很结实,特别是生肖。


其实我们昆虫照下来都是很漂亮的,你看我们小蜜蜂漂不漂亮?蚂蚁漂不漂亮?还有蝎子蟋蟀,像仙鹤都是200多元钱一对,也很漂亮。所以你们都还没看到我真正好的作品,因为现在没有时间做了,太忙了。”





棕叶之舞 源于执着


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就是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多用于提包编织;


第二种为密编法,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多用于编织鞋、扇等产品;


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多用于编织帽、席等生活用品。


而对于昆虫动物的编织又有其独特的编织手法,因为棕编不比竹编,叶子很软,编织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变形,他在编织动物的时候,用金属丝在动物体内做骨架,并牢牢固定住,这样编织出来的作品便能活灵活现地立起来而且保证不会变形。


日复一日的棕编,是一项非常耗时、费事的工艺。棕编材料有两样:铁丝和棕榈叶。工具则需要剪刀、尖嘴钳、穿针或美工刀。棕榈叶编织看起来用材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整个制作过程中要结合很多不同的编织技巧。


“实际上棕编的工艺就是靠一种穿法、编法,也就是绕。它要用一根细铁丝作为骨架,主要起的作用是造型。比如一个壁虎要有形状,蛇都要有形状,必须中间有根铁丝。实际上它的技术就在于你收放自如。


比如颈部要细,你就要收了。脑袋要粗你就要放一些,关键要掌握好。掌握不好编出来是很难看的,它都拿不准。


我们说的你都拿不准哪该收哪该放,还有手的轻重它编出来才整整齐齐的,也有关系。可能我是属于有天赋的,我一做这个,就做的相当好!”





“实际上就是个轻重,它有宽窄的变化。我们编东西哪怕叶子宽了一条线,我也要把它撕下来。有些人就不会在意这些细节,所以他们做出来就不好看。不能达到精益求精,总觉得反正做出来也就那个样子,外行也不懂,看不出来。”



除此之外,技巧上的难度也不可忽视。不同于绘画、剪纸、刺绣等,棕叶编织并没有固定的蓝图,同样的物件,做不同的造型,棕叶要用叶芯部分还是叶边沿部分、如何搭配、如何构成,都要事先在头脑里想好,有时候不见得做出来就一定与当初预想相似。


“不容易,一个人要有点成绩,肯定要吃很多苦。


我年轻的时候,我半夜三更都在想怎么编,编都要编到半夜三更睡觉,一定要把它编出来。因为我是没有师父的人,不像人家可以手把手地教,那个就方便了。而我是只有靠自己一个个地把它想出来编出来。”





新繁棕编的特点是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色泽明快,制作精巧,原生态,无污染。早在清代末年,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将新繁的棕编产品贩卖到东南亚国家。1963年不少国家政要出国访问时,曾携带棕编工艺品赠送外国友人,获得极高评价。曾经一度,由于新繁棕编名声在外,外省派人到新繁学艺,新繁棕编产品也远销到苏联、东欧及南洋群岛等地。后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及市场的变化,新繁棕编逐渐衰落,由以前的规模生产演变为零星的个人编织。


“以前棕编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们都是当知青的,1975年下乡就自己学到编一些棕编。然后1992年从单位下岗出来,我就专业从事这个了,以前上班业余时间做点贴补家用,后来从单位出来之后,我就专业从事这个了。”



阙爱军自幼爱好花鸟鱼虫,在1975年下乡期间,劳动之余对棕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开始自学棕编技艺,从最基础的编织方法入手,他开始琢磨一个个昆虫的结构和形态,为了生动,准确表现出昆虫的特征,他经常到大自然中进行实地的观察、长时间的思索,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到1992年他已经能编织出数百种昆虫动物,三十余年间他编织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昆虫,1992年从单位下岗之后他便一直靠此技艺为生。


“那时候日子艰难,我们在成都春熙路,还有上海、苏州、南京到处去摆地摊挣钱。只要今天卖了几百块就高兴了,一家人要吃饭啊。可以想象摆地摊生活很辛苦,有时候晚上回家都很晚了,夏天太阳大,白天不可能出去卖,只有晚上出去卖,晚上卖到12点钟回家。”





做一个棕人 守一片棕心


棕编这门技艺在90后、00后的孩子心中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有的孩子甚至都未曾见过棕编玩具。棕编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存在于大多数60后、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现在因多数民间艺术无人继承和宣传,导致这样的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2003年,阙爱军被选中随四川省市政府参加四川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不少媒体跟进报道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棕编感兴趣,他也慢慢地为人们所熟知。



到过成都的人,都要逛逛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古街,这三条街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而宽窄巷子,既有四川民俗的的特色、又有中国风的现代,宽窄巷子越来越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如今,阙爱军的棕编技艺为大家所熟知,他也不用再流浪街头,九年前搬进了成都的宽窄巷子,拥有了固定的摊位,可借此平台宣传棕编技艺。


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园的客人都会兴致勃勃前来观看阙爱军表演棕编。间歇时,其中一些好奇心强的年轻人也会请教阙爱军棕编的技巧。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十多年的棕编经历虽然使阙爱军在棕编工艺上收获颇丰,但其中的艰难险阻也是可想而知的。正是本着一种最淳朴的信仰,那些年即使遇到再多的困境,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棕编技艺的坚守。


“我现在活动做得少了,以前经常搞活动,经常出国,出省。现在因为我在这边做生意走不了,这个摊位不能丢,这是钱的嘛。


老婆也在守,她守几天,我守几天。我在的时候生意更好,因为我要带点叶子边卖边做。她以前也做,我老婆也会做昆虫这些。她只是得了腱鞘炎,手弯不过来,就不敢做了。这下工作全部落到我脑袋上,我就要补很多昆虫,没有了就要补上。你不可能在宽窄巷子卖点昆虫都没有吧?还是很辛苦的。”





采访手记

棕编是一种古老文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手艺,很能锻炼人的耐性和毅力。如今还是有很多人想要向阙爱军拜师学艺,在阙爱军看来,收徒弟不是一件马虎的事,如果决定要教授技艺就要倾囊相授,教给他毕生所学,一丝一毫都要做好,所以尽管现在没有合适的人选,在这之后他还是会培养合适的人选,将棕编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