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经济风俗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03

    南通素以产棉著称,史有“木棉花布甲诸郡”之说,被冠为土布之乡、蓝印之乡。
  5000年前海安青墩人用陶质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手工纺织崛起。清代,通州土布已蜚声关内外。光绪十年 (1884)前后,使用印度机制棉纱织造土布,门幅加宽,开始出现色织布和花色布,通州成为清代全国四大手工纺织地区之一。


  南通纺织工业发端于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一年十月(1895年)筹建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厂之一;所用的英国纺纱机械,是中国最早引进的外国纺织设备之一。光绪二十七年,大生纱厂开设通海垦牧公司,开创了中国棉纺织企业建立原料基地的先河。光绪三十年建成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光绪三十一年建成资生铁厂,为南通第一家生产纺织机械的工厂,也是中国最早的纺织机械生产厂之一。
  南通棉纺织业的发展促使南通成为南通大布的销售中心。远自明初,崇海沙布即为山东帮贩负载北驮;闽粤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干百,皆装布囊”。南通大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南通历史上的出口大宗。


  据老人们回忆,昔日通州城,商肆辐辏,巨擘云集,所营均为老三行(花纱布)。四乡织户赶夜载布入市;各庄行天未亮纷纷点火列肆交易,形成当年通城早市的一大奇观——火庄。狼山近郊一带,更是机杼之声不绝于耳。南下朝山香客,莫不倾囊抱布而归。皆为通商坐贾。布的行销向为外路客帮垄断,形成威震一方的庄号行帮。北销关外的关庄布,坐断东三省布业霸主地位几达百年。最盛时北销量年达800万匹。大生纱厂全年供纱不及其半。巨大的纱布渴求,促使大生不断增锭张,同时振兴了通海地区的乡土经济与商贸繁华。南销的京庄布业则以“南京布”擅名。翻阅150年前英国驻港的商务情报史料,有关“南京布”的记载连篇累牍,足可推见通海大布当年在江南的畅销场景。即便白蒲所产水巾,最初只是关庄布商促销的附带赠品,一度行销大江南北,尤以安东帮输往朝鲜为数最巨,产量因之大畅,故以 “高丽巾”名世流传至今。


  南通大布是反映南通地方历史、民间工艺和民俗的一面镜子,也是孕育并创造近代纺织名城的珍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南通色织土布工艺复杂、构图讲究,充分展现了通海棉农精湛的手工织造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才情,是南通大布中的上品,民间流传的图案花型多达6大类120多种,蔚为大观,代表了南通民间染织工艺的精华和最高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