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人口及姓氏的变迁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03
    据史料记载,自五代至明初七百多年间,南通曾有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唐朝中期,南通始辟为盐场,因是流人发配之处,故人烟稀少。唐末至五代,黄巢起兵,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南通地僻海角,为避战乱,有张、王、及姜、崔、李等姓难民相继栖居,成为这块处女地最早的开发者。到958年,周世宗筑城垣,建通州,第二批移民接踵而来,有袁、周、秦、唐、朱诸姓,他们整族而居,圈地砌灶,煮盐之地,皆以姓氏冠之,如秦灶、姜灶等。北宋以后,通州几无战事,社会安宁,大批移民源源而至,有易、杜、林、叶、赵、何等姓氏,通州人口已初具规模。到南宋末年,通州遭元兵劫掠,城毁人亡。明初,明太祖招抚天下,移民垦荒,第四批移民纷至沓来,有邱、沈、施、彭、俞、戴等姓氏。他们垦荒植棉,纺纱织布,形成除盐、渔外,花、纱、布紧密联系的地方商品,人口又呈上升之势。据洪武九年统计,通州一万多户,近7万余人。明朝中期,通州屡遭倭患,城池几度兴废,人丁几次增减。时至倭夷驱除,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清末,通州盐、渔、米、棉、纱、布六大旺业,吸引了八方来客,擎家定居,内有白、巫、卜、费、翁、陈、奚等姓以及满族的金、蒙族保、达,回族的马姓,等等,一时人烟稠密。

  据旧志载,光绪元年(1875),通州有二十多万户,一百多万人。
  1912年,通州称南通县,时有实业家张謇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使南通一跃成为实业教育发达地区,全县人口合150多万,建国后,人口则更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