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废科举办新学之议。当时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更是锐意倡导,改千佛寺为师范学校,开了风气之先。 清光绪33年,张謇和高等小学校长孙宝书,邀集通海五属(即南通、如皋、泰兴、静海、海门)士绅四十余人,在学务公所进一步商讨,认为以盐义仓为中学校基,地点比较适宜,但由于仓地不广,而仓北的紫琅书院又已改建为高等小学,感到范围太仄,于是踏勘了周围几处地方,决定再“益以公地民房”:东至丰裕仓,西至天宁寺,南至州廨后街(即今市政府后的中学堂街),北逾高等小学至城墙。 这里所指公地,除原盐义仓外,还有天宁寺东的万寿宫、四贤祠等。民房,指的是盐义仓东委巷东面白姓和沈姓等几户邻居的房屋,由学校出资购买。这是早期通中的校基范围。 1906年8月开工,经过两年紧张的施工,全部校舍建成,计楼房187间,平房60间,雨操场13间,10月举行落成典礼,校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后来,又因学校没有空地可以做运动场,于是将高等小学以北的游击属搬迁了,又买了附近几十家民房地基,一并辟为操场,同高等小学的运动场合为一体,一直到北城脚(今环城北路)。可是,由于运动场和学校不相连,中间隔着高等小学,师生往来不便,1920年修了天桥,越过小学直通操场。同时又买了丰裕仓以东的地方辟为校园,建休疗室,供生病的学生养病;以后,又改建为女生宿舍。也因中间隔着丰裕仓,与学校不相连。1921年又凿了地道,把两地沟通。因此,天桥、地道,成为当时通中校园中的特有的建筑。解放后,丰裕仓划归学校,于是全校连成一片,天桥、地道完成历史任务,都已先后拆除、填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