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470字,阅读约需3分钟 我是黄土地上长大的,对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有一种执着的热爱。最喜欢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陈忠实,还有贾平凹,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黄土地上的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多以黄土地上的人和事为素材,甚至语言也平实地像一撮黄土,正是这种亲切感让我对他们的作品爱不释手。 相比前面三位,张贤亮也是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作家,也一直希望能够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描写黄土地的作品,一个南方来的人,生活在黄土地上,自然会有一些独特的视角。 直到最近,才看了他的一个集子,有两个中篇和几个短篇,算是第一次与他的邂逅。 人最大的特性就是喜欢比较,我也一样,在看完了张贤亮的作品之后,我脑袋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与陕西的三位作家不同,而且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他生活在宁夏,而是他的作品中透出的一股深邃的思想底蕴。如果把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作农民作家,是朴实的黄土,而张贤亮就是一位知识分子作家,是黄土地上吹响的唢呐、唱响的秦腔或民歌,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的作品都一样的厚重,黄土地一样的厚重,一样的给人深刻的反思,一样的让人不忍释卷。 让我感到震惊的,还是张贤亮那个中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章永璘无意间在芦苇丛中看到了正在洗澡的黄香久,就这样相遇了。八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在另外一个地方,经人撮合,他们结合了,一年之后,他们又离了。如果要说,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甚至有点索然无味,但却让人感到震撼,魅力就在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和主人公心里复杂的斗争过程。 男人和女人,爱情、婚姻和家庭,这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也是一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人人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的大众化的话题。钱钟书的《围城》就曾经引发过很多人的讨论和思索,很多国内外的文学名著也都曾涉足过这个话题,但为什么张贤亮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的感觉呢? 如果要把一个男人劈成两半,一半是男人的,另外一半应该是女人的,没有女人的男人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在那个病态的年代,没有女人的男人,甚至有了女人而无法完全完成一个男人应该履行义务的男人,是“半个人”,是“废人”。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当主人公有了女人,有了女人的关怀和体贴,有了家,有了家的温馨和温暖,他却选择了离婚,妻子的外遇只是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却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冲破束缚,寻找自由,寻求自我价值的抗争精神。 就两性而言,能够相互吸引,并结合在一起,组建一个家庭,是原始的、本能的性和欲的物质的需求,也是情和爱的精神需求,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两个人还应该有志向、情趣、价值观、人生态度、兴趣、爱好的相投,这也就使得爱情、婚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复杂了起来。 当然,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现实与理想、信任与背叛、囚禁与自由、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和冲撞也让人感到震撼,这也是作品让我喜欢的又一个原因。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想多一点,如果将男人分成两半,一半是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的,但如果分成三瓣、四瓣,甚至更多个瓣呢?一瓣是男人自己的,一瓣是女人的,一瓣是孩子的,一瓣是事业的,一瓣是自我建造起来的精神世界的……这么说来,男人是复杂的,是一个综合体,他有多面性,正因为这种多面性,才显出了男人的丰富和饱满。 这个命题,作者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借助“哑巴”的老婆大脚女人的嘴说:“……我总思谋不开,这人是怎么回事。啊?你说说,这人是怎么回事?你这么大学问,你能把人思谋得透吗……”这句话问得振聋发聩,问得发人深省,谁能够把人思谋得透呢?这也许正是作者要向读者发出的让人震撼的喊声吧。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17小说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