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对联不求人

 芦苇片语馆藏 2018-08-03
读写杂谈

学习对联不求人  

  ­

      ­

名对名,动对动, ­

实对实来虚对虚, ­

数字上下两相呼, ­

词类相当结构同。 ­

上下两句字数等, ­

之间莫有重字出。 ­

­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YAN2) ­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YAN4) ­

上句我用仄作尾, ­

下联他以平来结。 ­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

对联忌讳不可要。 ­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

二四六字须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

一三五, ­

天下汉字任我用。 ­

二四六, ­

他说平来我说仄, ­

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心机费, ­

朗朗上口好联成。 ­


­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


­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

­

字句相等。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


­

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

平仄相谐。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在对句中,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吟读起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

­

词类相当,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我创作的石圭小学校门联: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为名词。 ­

­

结构相应,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比如我的对联守住基层阵地;善和邻里乡亲,上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


­

内容相关。对联不仅要求对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使之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


­

遴选联的上下联,各表示一种取舍,在上联中肯定取,则在下联中就舍。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注重联文结构的逻辑关系。再如吉鸿昌的一副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名何足论的自勉联,用松间明月身外浮名来作比较,联文作者松间明月为可取,而以身外浮名为舍,这里一经取舍,遴选过程即告完成。 ­


5.目的对: ­

­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这副自勉联,从字面上看,好象是两句不相干的话,一经分析,始觉其中自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旧时治学、修行的人常用面壁十年来表明自己的潜心追求、刻苦钻研,只有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坐了十年冷板凳,才能学得书中真谛,因为联又讲究韵律,故将要坐十年冷板凳写作板凳要做十年冷字是仄声,故而把它调正到字尾,是为符合对联的规则。这副联的主语是文章不写一句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刻苦学习,坐十年冷板凳。 ­


对联的字,即是对联逻辑关系的最典型的前题,如果对联内容不起来,根本就不能成为对联,又因为对联的字数少,篇幅短,不可能引用逻辑论理程式,从论据、论证、递进、对照等过程的推理,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包含在短短的联文中,就象数学公式一样,一系列演算公式被省略了,而只留下了得数,对联中所有论证过程,都是以不公开手法完成的,这就要求撰联者,在构思联文时,要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能力,熟练地掌握制联结构的整体性,以及上下联文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撰写出逻辑性强的佳联。­

什么是出句与对句

1
、通常的讲,出句就是你先出句子就叫出句,我后来对的句子就叫对句;

一般出句为上联(或为下联),对句为下联(或为上联)


 2、出句
大家都觉得你出的句子好、妙,新、奇;

有血有肉,有骨有皮...有思想,有意境。都愿意来对;

不是随便一句大白话,一句废话。比如:今天真郁闷===


3
、对句
一副对联分上下,对句的时候先判断清楚,出句是上句还是下句;

最简单的判断就是看出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如为平声字,那出句是下句,如为仄声字,那出句是上句;


4、出句时注意的联律问题

出句不能犯忌,不能犯孤平;

【孤平是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 []静似太古】---【网络资料】
以下来源---【网络资料】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花重[]官城 [: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报得[三春晖] [: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推窗[引月卧]

,有感而发的句子才是好句。 无病呻吟非楹联


 二、关于对句
对句的手法有很多,下面转些网络资料:
1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句: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关于【自对】认为成联、长联中比较常见,单独对句比较少见;

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对句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1
、【合掌】
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 /翠,白/ / / 中国/神州

2
、【重字】
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1.
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
     
       2.
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樵夫[],梦里入槐
     
       3.
异位互重: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不异[]/[][],[]即是[]
     
       4.
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龙飞九五,重开尧舜[]

关于出句对句,就说这么多了,是尽量简单化

【有些联友发帖的时候,自己明明发的是下联,却还要求下联】

看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区分上、下联;刚学联的时候就是这么区分的。

未字:如为平声字,那出句是下句,如为仄声字,那出句是上句;
这里有个前题是,你出的句子是上、下联得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学习对联,关键是心态问题;真想学联的,不用你来教; 不想学的,你教死也不会。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 诗词轩


主编推荐 

☞ 视频教程|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 读写必备|100本诗词电子书下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