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对联

 石开九穴新闻学 2014-09-17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联 ,对联又叫楹联或春联 .在诗词中对联可称之灵魂 ,律诗是否工整,要看二三联对联是否好

一、 什么是联?

1、联是两个句子。一句不能称为联。同样,三句或多句(不指同一联中断句)也不能称为联。

2、句子本身及句子之间是符合一定规则的。

二、何谓平仄?

汉语“字正腔圆”,一字一音,音节分明。古汉语把汉字音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上(shǎng)、去、入。宋末刘渊总结前人诗词音韵规律而刊行《平水韵》,成为以后诗词对联创作的用韵标准。

三、联的美学

对联作为一门文字的艺术形式,应当符合多数人的审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隐士的志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士大夫的志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是酒客的志趣;“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上网时。”是网虫的志趣……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层次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审美情趣存在一些差异,但大致的审美观点还是一致的。

一些简单的词汇,可以勾画出唯美的意境。但如没有很好的功力,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一些俗词俗语。有些词入联很好,如“油壁香车花满路”,有的就不好入联,如“拖拉机拉了一车大粪”

当然,多听听一些诗词讲座,学习一些名家的诗词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是一条终南捷径,但前提还是得有古诗词的功底基础。可参考书籍有《历代诗话词话大全》。

四、 联贵有“心”

联重要的就是心

今天没事做

明日有钱拿

像这样的联是毫无生趣的,纯粹的口水(这种生活倒是令人向往的,^_^)。创作联的时候不要先想着如何做到合律,而应把心思放在立意与创意上。光有律而无意义的联,就如同骨上附泥, 

没有血肉,毫无可读性。

此联格律工整,逻辑无误但是,有意义吗?

五、古长联扩展

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创作的大观楼长联(不一定是字数最多):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最短的联是“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拟的一联:上联是:死!下联是:生(这个字倒过来写)这联的意思是:岂能倒着生毋宁站着死!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最早的联。有人说新出土又发现了新的证据。但我们还是依据传统的说法,认为是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最大的联是安徽黄山立马峰绝壁上一副摩崖石刻联。每个字的直径平均为2丈8尺,其中“平”字的一竖有2丈8尺2寸。

立马空东海

登高望太平

最无聊的联是某公拟的厕联:

管她节妇贞人,见我都要宽衣解带

任尔英雄好汉,到此敢不屈膝翘臀

最没劲的联就是上面提到的例联:

今天没事做

明日有钱拿^_^

联律的定义

首先说一下什么格律?格律=+律 ,格律就是格加律。对联也有对联的格律,我们简称--联律

(一)对联格律的要求。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字数相同,不多说下联肯定要和上联一样

内容相关是指对联所反映的是同类或相关的事物,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词性相当即词性相同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句子的结构或句型,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长联,上下联的句子也都要做到,上下相对。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如:漏尽--飞身--

心空--及第--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神通力--护持--正法

--孟兰盆--超度--慈亲

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不过,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据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即音步位)的声调要求(即平仄安排)上划分。所谓节奏,主要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为了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

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

平仄相谐。

就是指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就是说在一句联中,135位置上字上平仄可以不不论,246位置上字一定平仄相反。平仄协调在对联平仄声中的排列规律,是对联的生命。也就是说对联的声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联界把违反声律的现象,归结为撰联的声律三忌。 

二、 1、忌单联失替,又叫“串声”。2、忌上下联失对,又叫“串调”。 3、忌上下联联脚失调。

单联失替,指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中,246偶位字没有平仄交替,简称失替。以七言联为例:

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 

在单联中,看一下246偶数位置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这样相互交替就是合格律是对的。如果是平-平-仄;平-仄-仄,或者是仄-仄-平;仄-平-平,就是失替了(俗称出了律)

○ 是可平可仄,也就是传说中的通

有些群,觉得好玩就说绿了

不明白的人就犯迷糊了,绿了就是出律了,同音字

b、忌上下联失对,又叫“串调”。

还是以七言联为例:

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 

下联:○仄○平○仄平;或○平○仄○平平 

还是看上下联中偶数位子246上字,一定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上下联失对,指上下联的246位子的字,没有平声仄声相对,即没有平

b、忌上下联失对,又叫“串调”。

还是以七言联为例:

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 

下联:○仄○平○仄平;或○平○仄○平平 

还是看上下联中偶数位子246上字,一定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上下联失对,指上下联的246位子的字,没有平声仄声相对,即没有平仄相么

c、忌上下联联脚失调。

联脚失调现象有二点。一是上联尾字为平,下联尾字为仄,简称“平起仄收”

二是同声落脚,就是上下联,联脚平对平或仄对仄。这两种现象是对联的大忌。联脚的收脚,有条硬性规定,上下联收脚必定要“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同时要注意在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也应平仄相反,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又平衡了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观点。凡是出现上述“三忌”现象之一的对联,属于病联。

此外,还要注意:

1、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对联的格式

是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样就是三仄 和三平

二四六要定格,尾句不能动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能把第五字给卡叉掉

2、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大日智光遍照”,也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孤平或孤仄的现象,主要只在五、六言的句子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而且,考虑到五、六言的句子,字数本来就不多,因此,对于孤平或孤仄,能忌,当然可以,不忌,关系也不大。如同三平尾或三仄尾一样,从对联格律越来越倾向于宽松的发展趋势看,孤平或孤仄也可以不作为禁忌。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因一三五不论,故有些人就改了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样也是不允许的 

3、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4、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很有句的这一句就是这毛病

上句那个是整个句式、句意思相同。

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句也合,听和闻是一个意思,所以他就合掌了。这个是单个字或词意思相同

6、内容相关。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1、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只要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即为正格。又分为三种形式。 

a、律联。

五言正格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七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b、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二言正格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三言正格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正格句: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正格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八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九言正格句: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此类推,十言联可三七分开、五五分开、四六分开。。。。。

联语长的,句中必有停顿与分句,再按上面短句的规律进行。

c、宽律。

对于联律要求也就越来越宽松。宽律的规则很简单,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仅此而已。如果也要求象律联或组合律联一样非常考究每句句子中好几个字的平仄,容易产生因律害意的后果,至少在词意的表达上会出现不准确的现象。有鉴于此,放宽除尾字以外的所有字的平仄,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格律的解放。 

由宽律而起的人,句意较好,不受格律束缚,思维开阔

由对联入律诗则对仗工整

2、变格联。

单句联中平仄变格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 

”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中“一位置上字可平可仄”,四言、五言句中“一、三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平 

可仄。八言、九言以上的联,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或仄是除尾外存在联中只有一个

《中华名联》中有很多不符合现代所谓的联律的。

最忌的三平尾。如:客上天然居(居,上平六鱼:鱼渔初书舒居)

这联的创意在于,反过来读“居然天上客”亦好。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这联很像《昔时贤文》中的句子。

所谓的三仄尾。如: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这个纯粹嘲讽联,但从字形出发,也很有创意。

孤平句。如: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此联中,闲人,可理解为无聊之人,无文化之人;盗者,可理解为无道德之人,无耻之徒。不一定纯字面理解,这就就能和后面的贤人,道者相对应。

联中本句和对句之间平仄不谐的联更是多不胜数,主要体现在“巧思联”上。(“巧思联”是我的称法。一般称为“机巧联”、“机关联”等,都是从联的角度出发。“巧思联”都是创作者刻意而为之,所以从人的角度出发,用“巧思联”命名,涵义更为广泛和贴切。)如: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这联堪称“好命联”,上下联五行都不缺。当然,也有缺的,像这个“苦命”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整联的意思: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过年)。联中本句和对句之间平仄不谐的联更是多不胜数,主要体现在“巧思联”上。

重字是对联应试努力避免的,毕竟中国汉字那么多,同义近义的词也不少,在一个短短的联中居然出现重字是很没文化的表现。但如果作者在一联中刻意重字,以取得特殊效果,却更能体现其文字驾御功力。如著名的山海关孟姜女祠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这个联运用了通假字。括号里面是解释

旧时广东羊城 “陶陶居”征联: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个也是刻意重字的。嵌名联。

有些联语意完全不相关,如无情联。举一个著名的例子:

张之洞

陶然亭

五月黄梅雨

三星白兰地

花生米

水煮鱼

花生米

水煮鱼 这联是俺们几个群友扯出来的,我认为最好玩的无情对

还有一些联,上下句之间词性也可能不一致或相似。如一些律诗中的首联尾联。

我们知道,联的起码要求应该是下面联字数相等,否则称为“对不起”。但也有例外。如

袁世凯  千秋。

中国人民万岁!

这联的妙思及寓意就在于“袁大头”对不起中国人民。“诗有诗眼,联有联心。”所谓联心,即指联的立意和创意。还有些时间,我就给大家讲下别的扩展吧

对联中的特例:

借对:借临近义或相近字对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借珠为朱,与白相对,是借字音相对。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里的丁是壮丁的,借来与甲帐相对,此为字形相对。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朱云人名对白日天文星辰,最初看来字在名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稳,但那字有另一个意义却恰好和对句中的相当字成为颇工的对仗。

丁是壮丁的,借来与甲帐相对

这里还有一个手法就是逆挽对 

用回日 对去时 

比如我们的今昔去旧年 

倒插对:即倒装句,倒着说,最典型的就是秋兴八首里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酸味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  本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手法老杜常用

其中还有一些好句子,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表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流水对:此句式浑然一体,一气下来,如行云流水。

我寻高士传,君与人人齐。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错综对:即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和一段

换个位置对仗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也是此手法。

隔句对

我们平时在诗词中看到的对句是两句相连。还有一种对叫隔句对,也有一称叫扇面对 

即一三对,二四对。

昔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年春光动,崎岖别上京。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凡思同静话,夜雨坐禅床。

末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

双声对  即声母相同

河汉夜阑闻孤雁,潇湘水阔二妃愁

he han , xiaoxiang 

秋露香佳菊,春风知馥丽兰 

佳菊 丽兰

叠韵对  即韵母相对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平明端笏陪鹓列,薄暮垂鞭信马归。 

双声双韵对 即韵母和声母亲相同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feicui   yuanyang

帘前克色应须惜 世上浮名好似闲。 

lian qian

联绵字集

双声:即两个音节的发声相同的,如:

蒹葭 萑苇 唐棣 枇杷 蜘蛛 蚣蝑 蠛蠓 蛈蜴 詹诸 蝤蛴 蛴螬 蟋蟀 伊威 熠耀 蚰蜒 鸳鸯 

流离 夷由 鸲鹆 鶶鷵 騊駼 距虚 秋千 琉璃 辘轳 土苴 瘌痢 喽啰 慷慨 仓促 吩咐 惆怅 

含糊 踌躇 黾勉 踊跃 参差 彷佛 澎湃 玲珑 伶俐 留连 辗转 闛鞈 犹豫 陆梁 踟蹰 踯躅 

嗫嚅 匍匐 溟蒙 嘹亮 恍惚 忐忑 蒙眛 崎岖 尴尬 褴褛*

叠韵:即两个音节的收韵相同的,如:

唠叨 苗条 逍遥 魍魉 葫芦 诘诎 支离 章皇 朴樕 扑簌 馄饨 龌龊 玫瑰 骆驼 膀胱 哆嗦

蜿蜒 徘徊 胡涂 灿烂 烂漫 朦胧 霹雳 乒乓 蹒跚 婆娑 混沌 莽撞 骯脏 腼腆 啰嗦 芍药

蜻蜓 彷徨 薜荔 蟑螂 翩跹 橄榄 碌碡 旯旮 叮咛 汹涌 殷勤 堂皇 从容 窈窕荒唐

非双声非叠韵: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如:

蝌蚪 蚂蚁 蟋蟀 鹦鹉 芙蓉 蔷薇 玻璃 迷糊 囫囵 马虎 侥幸 垃圾 

另外,双音节语素还有很多是音译的外来词,如:

剎那 浮屠 菩萨 沙门 琵琶 葡萄 苜蓿 石榴 茉莉 尼龙 咖啡 咖哩 可可 香槟 吐司 雪茄

柠檬 芭蕾 坦克 吉普 雷达 沙发 逻辑 摩登 安培 加仑 欧姆

隐约对,此句多半用于律诗首联。首联没有对仗的必要一般不用对仗,但有的诗人却用一种隐约相偶的办法,领起全篇,显得别有风致。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十里云边寺,得驱千骑来。 

杨载的《诗法家数》上曾对起联提出过这样的要求 :“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起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隐约对,在律诗中相用即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当句对,当句对本句即自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 东南     乾坤 日夜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山里鹊歌闲 湖中鱼舞艳

交股对,以交插的形式达到对仗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密对疏 少对多

用另一种方式交叉来对

最后是意对,我比较喜欢这个意对跟流水对有点相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论坛儒。

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时。

即两句为同一意境

不隔景

还有一联梅批雪卷红千点

此联冬之物尽染 

可避实就虚来对

山隐松帘绿半边

不隔景,即为意对


七绝 题湘江 文 梅雪

十里春江未见帆

一隅小岛碧波衔

半弦幽怨何时起

点点珠痕染白衫 

十里春江未见帆

一隅小岛碧波衔 这句用隐约对 

莫愁 五律 限 下平十一尤 

古有莫愁女,才情日月羞。

眉间挑叶落,腰中青囊游。

木秀遭风怨,颜好入泥收。

秦淮长夜月,怎掩离人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