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气滞血瘀论治腰痛

 鉴益堂 2018-08-03
【摘 要】笔者总结了127例气滞血瘀型或夹气滞血瘀的腰痛或兼患者,主要包括对腰痛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水煎服。认为从气滞血瘀论治腰痛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腰痛;气滞血瘀;身痛逐瘀汤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82—01
  “腰痛”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之痛证,可由内外骨妇各科之多种疾病引起。腰痛是目前常见多发病,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姿不良者为多。由于腰部的特殊位置和生理结构易引起损伤。脊椎骨支撑全身,骨架脆弱,腰部的肌肉缺少静脉回血瓣,毛细血管血流缓慢,血管内的血液很容易渗出血管外,瘀阻经络发生腰痛,或劳累或剧烈运动,弯腰姿式不当,姿式突变,挑、抬、背、扛过于负重,导致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撕裂,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而出血,瘀积在肌肉组织内,即中医所说瘀血内积,经络不通,痛者不通,不通则痛。而《丹溪心法·腰痛》又指出:“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挫闪必然引起气滞血瘀。而湿热、肾虚、痰积亦可致瘀。湿热侵犯,湿可阻遏经气,热可迫血妄行,痰饮内积,阻遏经气,气血不畅,均可导致气滞血瘀。肾气虚弱,无力运行气血,因虚致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作用。病理情况下,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故腰痛无外气血阻滞不通,或气血阻滞不通,气血不畅,不能达于腰府四末,或其他实邪阻遏经络,血运无力,瘀阻腰腿,或因虚致瘀,终至气滞血瘀相互兼夹而为患[1]。
  笔者长期在颈肩腰腿痛科坐诊,观察发现腰痛患者无论跌打损伤、湿热、肾虚、痰积。大都都有“痛有定处”, “其痛不移”等瘀之症状特征。故都存在“瘀”,需要化瘀。而气行则血行,化瘀更要行气。笔者拟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痛127例。处方如下: 桃仁 8g、红花 8g 、当归 12g 、川芎 15、五灵脂 10g 、羌活 15g 、地龙 15g 、牛膝 12g、没药 6g 、炙甘草 10g、香附 10g、秦艽 15g,胀痛甚者加降香10g、橘核8g,若胃脘胀满、消化不良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焦大黄10g,若气虚者,加四君子汤,血虚者,加四物汤,寒盛者加制附子12g,鹿角霜6g,顽痹日久者加蜈蚣1条。疗效如下。痊愈73例(疼痛消失,晨起及步行如常,随访2个月以上稳定者);有效者45例(疼痛基本消除或明显减轻,晨起及久行后症状不明显,随访疗效稳定者);无效9例(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或虽有减轻,但好转后复发者)。
  身痛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行气活血的代表方剂[2]。身痛逐瘀汤原方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当归三钱,五灵脂(炒)二钱,没药二钱,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 (去土)二钱,秦艽一钱,羌活一钱,甘草二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方中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而定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同用,行气则散瘀,散瘀则行血,气血行则经络通 ,诸痛自平。而现代研究表明身痛逐瘀汤在小白鼠的热板镇痛、醋酸扭体镇痛以及热水甩尾镇痛的实验中,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作用[3]。
  特别注意的是运用本法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从一而论,辩证要点是有“痛有定处”,“其痛不移”等瘀之症状特征。如肾虚、气虚本症明显,可从肾、从脾论治,如湿浊、痰饮本症明显,可从祛湿、化痰论治。需灵活运用,随证施治。
  参考文献:
  [1] 孙玉信. 腰痛的辨证论治[J].中国医药指南.2009, 7(16): 115
  [2] 王平等.中医十大名方身痛逐瘀汤[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20
  [3] 陈 靖,吴成举. 身痛逐瘀汤镇痛作用实验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6):4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