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为何在唐代遭到“冷遇”?

 北斗书斋 2018-08-03


渔樵问答 - 龚一 来自七弦古琴网 10:18


唐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朝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经济富裕,在国际的地位也是高高在上,在这样一个内外都强的朝代,艺术的发展也是空前绝后,比如诗歌,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有唐一代,艺术蓬勃发展,书法有颜真卿、柳公权等著名大家;绘画上有阎立本、吴道子这样神一般的人物;诗歌上有李白杜甫这样的顶尖的人才;还有韩愈柳宗元推动的古文运动……然而却很难找到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的古琴界的人物或者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唐朝,古琴的发展也很好,比如减字谱的发明,代替了原来的文字谱,让古琴的琴谱保存更加方便,让传承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制琴工艺的改善,著名的雷氏家族的斫琴,无论那一床,都是至宝;比如琴曲《阳关三叠》就是唐朝时创作的。那为什么在有唐一代,总感觉古琴没有那么被重视呢?



从纵向上看,古琴的发展是稳定,但从横向上看,古琴在唐朝的地位是有所下降的。在唐朝以前,古琴的地位非常的高,作为圣器,作为礼器出现的,《诗经》中有多处古琴的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但经过时间的洗礼,懂古琴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唐朝的时候,古琴竟然成了一件“古董”。


刘长卿的诗《听弹琴》中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古琴虽好,可惜普罗大众并不懂得欣赏。


白居易的诗《废琴》中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修身养性的琴声,中正平和的琴声,因为不动听,被人束之高阁,真是可惜啊!



唐朝时一个开放的朝代,因而汇聚了来自世界的音乐,人们总是喜新厌旧,那些动听的音乐,比如琵琶、秦筝、羌笛等明快的乐器,很快成为了人们的新宠,相对而言,古琴就做上了“冷板凳”。但这种情况让古琴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文人琴。很多有志向有层次的文人雅士开始为古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唐代以后的宋朝明朝,文人琴的现象越发的明显。


从伏羲造琴以来,古琴经过了热,也遇到过冷,所谓尝遍冷暖,才能看淡尘世,懂的人,自然会来,不懂的人,无须去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