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元年(194)夏,曹操以报父仇的名义,带着兖州全部兵马二次东征徐州。陈宫趁机实施政变。 这次陈宫推翻曹操的运作顺序和重点已经跟一年前大不相同了。 上次推举曹操当兖州刺史的时候,陈宫还没有现在的名望大,他更看重其他人的支持。现在,陈宫在兖州已经可以呼风唤雨了。在推翻曹氏政权这件事上,陈宫对兖州大部分人的态度,有一定把握。除了曹操的家族势力和主谋荀彧,以及张邈之外。 比如兖州州府的从事王楷、许汜等人,他们对陈宫的想法,都是支持的。而曹操的金主加铁粉鲍信,已经死于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了,想阻止陈宫的行为,只有随风潜入梦吓唬吓唬陈宫了。 不过,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成立反对派就必须要有大佬站出来,这次陈宫打算推举张邈。 但张邈跟曹操不同,曹操是务实的军政大才,而张邈是君子。让君子站出来造反,是要有脱胎换骨的领悟和他人的蛊惑才能实现的,而且还要趁热打铁才能让冲动的魔鬼附身。 君子是必须带着一腔热血和一脑门子浆子,才会冲出君子的皮囊。 当然,结果如何要看运气,押对了一飞冲天,押错了一败涂地。陈宫觉得自己出道以来算无遗策,你张邈只要听我的,就不会押错。 但劝张邈造反并不太容易,因为张邈对曹操一直非常好。 张邈与曹操很早就是朋友,在灵帝时期,他们两个就经常一起到袁绍家里,秘密商量打击宦官的事情。彼此的感情基础很好。(《三国志》太祖、袁绍皆与邈友) 后来曹操讨伐董卓,他组织的第一批兵力有五千人,其中三千人是由卫兹提供的。而卫兹是张邈的人,曹操起兵的地方是吾几,属于陈留郡,这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地盘。换句话说,曹操的起步,离不开张邈的支持。当时曹操没有一官半职,而张邈已经是官俸二千石的太守了。这种地位的差距,足以反映出张邈对曹操的器重和信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发生了变化。时间既能抚平伤口,也能制造新伤口。 曹操与张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讨董初期,六位诸侯最先盟誓举义旗(当时袁绍还在渤海郡被监视居住),地点就在陈留郡的酸枣县。张邈作为地主,等于向董卓宣布了自己是主犯的信息。 后来参与的诸侯多了,讨董盟军按地区分为三路,盟主袁绍在河内,袁术在鲁阳,而酸枣地区的诸侯还是张邈领衔。所以,张邈实际的权力,不仅仅是一路诸侯,而是三位首领之一。而曹操不过是被大家看重的一位将军而已,跟张邈差着不仅仅一个级别。 可是两年后,初平三年(192年)春,曹操却成了兖州刺史,是张邈的绝对上级。 难道,张邈就没有一点儿不快吗?他一定有。 后来成为曹魏三公的的陈留人高柔,当时还是个大约二十岁的年轻人,但他目光如炬,《三国志》记载:“高柔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於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 高柔对自己的乡邻说:曹将军虽然获得兖州,一定是有更大期待的,但他未必可以安稳地守住。因为张邈太守是最先占领的陈留,名望不低,我担心这里将会发生战乱,咱们赶快一起跑吧。“然后,高柔就带着宗族投奔族兄高干去了。(《三国志》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 连外人都猜测出张邈的不快,张邈的内心肯定是有的(后来荀彧也猜出来了)。那陈宫让张邈反对曹操会很难吗? 会,因为张邈张孟卓是个真正的君子。 首先因为曹操对张邈也非常好。他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讨董后期,袁绍对要让曹操除掉张邈,曹操拒绝了。不仅如此,曹操还托妻献子于张邈。 曹操第一次攻打陶谦前,他对家人说:“这次打仗我如果有什么意外,你们就去投靠张邈吧。”张邈是曹操可以托付家眷的人,这让张邈大为感动。(《三国志》: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君子是不会辜负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 其次,张邈作为汉末君子的象征,是不会从私人感情上轻易反对老友曹操的,有损名望人设。 张邈是八厨领袖,是肯于舍家财济危困的。不仅如此,在《三国志》里,郑泰评价张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是个坐着也不乱看的非礼勿视的内敛之人。 君子有多少不满也不会随便表达。 君子的内心像电脑的回收站,装再多的垃圾,也不会轻易流露出来,体积是如意的,想多大就多大。(此时,华府的武状元在问:那么这么强大的垃圾桶是谁制造的?MADE IN KONGZI) 垃圾桶上还贴了很多咒语,比如“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张邈不是没有想法,是他接受的教育理念,不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哪怕去试一试。张邈连东张西望都不会,怎会朝秦暮楚呢?他的心已经做了移植手术,把小我换成了那个裹满符咒的桶了,根本听不到心跳,只有咒语发出的声音。 所以,让张邈反对曹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好在,君子的特征不仅仅在个人修为上,还体现在负有社会责任感上。 君子的价值观是舍生取义,放弃小我。那么必然有个大我在燃烧,张邈这个大我就是忠君爱民,这点跟陈宫不冲突。 张邈的君子言行除了对人谦让,还可以为了大义当面反对别人。他当面斥责袁绍傲慢骄横还想另立新君非忠臣所为。在瓜众的围观下,袁绍盟主九监九介无法下台,对张邈起了杀心。 也正因如此,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后做的几件事,同样让忠君爱民的张邈无法接受。 屠杀徐州百姓的事情就不多说了,这一点绝对是张邈无法认可的。哪怕曹操是为了找陶谦报杀父之仇,难道是用百姓的生命来祭奠自己的父亲?何况曹操真实目的是要借机占领徐州,扩大自己的疆土。此非君子所为。 除此之外,曹操杀死了边让。 边让是陈留当地名士,但他瞧不上曹操,经常讥讽曹操,最后被曹操杀死,并灭族。史料对边让被杀的具体记载很少,孤证为主,疑点颇多。但可以基本确认,边让死在了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时期(《后汉书》里记载的时间是错的),这可以从建安五年陈琳檄文里看到,“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这么长的原文,一定要仔仔细细翻译下:曹操杀了边让全家。 虽然檄文是文化人的骂人,有夸大的成分,但曹操杀边让的事实一定是存在的。 边让是否有真才实学,尚未可知(文学水平可以),但他确实是兖州名士,蔡邕、孔融、王朗对他非常敬仰。他也是因为蔡邕的推荐最后成为了九江太守,后辞官回到家乡陈留。 所以,当上兖州刺史的曹操,在张邈眼里似乎得了精神狂躁症,莫不是被他的头风病闹得? 嗜杀只是曹操狰狞的表面,更让张邈担心的是曹操对兖州当地名士豪族的态度。很明显,曹操并没有维护这些人的利益,作为名士代表,张邈不可能满意。 这种看法,不仅仅是张邈一个人,而是当地很多人。 再回看高柔的言行,高柔判断出曹、张之间早晚一战,他的选择是带着全族逃跑。这个选择值得玩味,高柔的父亲高靖是蜀郡都尉,高家算是官宦人家。说明像高家这类当地大姓对曹操当政并不看好。 他们的态度是“风紧,扯呼!”而非与曹操“并肩子”。 同样,兖州泰山郡太守应劭是汉末时期的法学家、礼制学家,他也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应奉是恒帝时期的司隶校尉。应劭在泰山郡守官六年,先后两次独自打退了侵犯泰山郡的青州黄巾军。可谓文武双全,而且他以法治吏的观念与曹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也离开了曹操。 起因是曹嵩之死 曹操派应劭去迎接曹嵩,但曹嵩在泰山郡界内被陶谦之将所杀,让应劭坐立不安。最后,这位曾经坚守阵地的英雄太守,因为惧怕曹操替父报仇的同时,顺便拿自己祭旗,就逃去袁绍那里了。 可见,在当时兖州旧势力的心目中,杀气腾腾的曹操甚至比黄巾军可怕。(《后汉书》: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所以曹操早已不得人心了,张邈也不例外。既然对曹操有这么多不满和看法,张邈会行动吗?他不会。 因为张邈是君子。君子是不会违背原则用坏人的方法对付坏人的,张邈没学过。 大司马刘虞带着十万兵跟公孙瓒的数百人战斗,结果刘虞被俘。因为他下了一道君子的命令:“只杀公孙瓒一人,不得伤害他人,不得损坏他物。”但公孙瓒的人,可不管这些。不会因为爱而下跪。 做一个好人,不容易,让好人做坏人更不容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见没?高尚者的最好的下场就是得到了墓志铭。而卑鄙者呢,早已有了通行证。 君子要克己复礼,而非无礼。 当初,张邈身为八厨,是天下有名望的爱国者,可董卓的任命一到,张邈心里虽然反对大逆不道的董卓,但他出于不能违背朝廷的信条还是赴任了。 在君子看来:信条就是心跳,不守忠君信条如同死了。 后来,张邈在自己的领地组织了各路诸侯讨董,但实际发起此事的是他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如果不是张超带着两万人马赶到陈留,张邈并不会跟董卓对着干的,毕竟董卓代表着朝廷。(《三国志》”(张)超然其言,与(藏)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 讨董联军的誓师大会上,需要有人在前面领誓。按说,这个人应该是组织者兼会场提供者张邈。但最后是张超手下的官吏臧洪站在了坛上振臂高呼,完成了仪式。 有组织就要有首领,但讨董联军们犯难了,仪式过后,没有人肯站出来充当首犯。最合理的还是应该由张邈来做盟主,哪怕是个临时的。但最后,大家一起遥举远在渤海的袁绍为盟主。 张邈是个被动的参与者,永远不会主动造反。谦谦才是君子,谦习惯了,不谦难受。 正因为曹操很清楚张邈的君子品行,所以才会离家打仗前托妻献子。否则曹植也有可能叫张植喔(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郡,时间地点都合的上哈)。 陈宫也清楚:无论张邈心中对曹操有多少不满,也绝不会主动参与此事。所以陈宫首先拉着张超谋叛,给张邈开个道。(《三国志》: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 张超同意了。 有了张超的支持,陈宫后面就好出面劝说张邈了。 当初陈宫劝曹操出头的时候,因为曹操有能力,只是地位和名声偏低,缺少当地人脉的支持。陈宫在确认曹操的态度以后,主要工作是把自己当作开放的WIFI,串联兖州上下。 而劝张邈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张邈更被动。虽然张邈知道曹操已成兖州毒药,但张邈不会表明自己反叛的态度,他最需要的是外力推动,他更需要陈宫直接安排部署。 《三国志》记载: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觽,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这段儿内容说明了陈宫劝张邈的思路 1、激起张邈的英雄情怀: 现在汉朝大厦将倾,诸侯割据。本来以您的人脉和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天下英雄,但反而受制于曹操这样的人渣,也太让人瞧不上了,应该有所作为了。 2、分析目前形式,摆出有利条件:“州军东征,其处空虚”。 现在曹操把主力带走打去打陶谦,只留下东郡太守夏侯惇屯兵濮阳,拱卫鄄城。调来了寿章县令程立协助荀彧工作,其他布防没有变化,兖州今夜不设防。 另外,除了你弟弟张超,还有很多官员已经同意一起干,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兖州唾手可得。 3、面对困难,提出解决方案。 起义最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军队。趁虚占领兖州容易,但如果无法对付武力值一流的曹家诸将,起义依然无法成功。目前张邈手里只有陈宫、张超两只军队,作为起义发起者,这显然是不够的。陈宫必须为张邈找一支强大而又放心的武装力量。陈宫向张邈推荐了人选:吕布。原话说“吕布壮士,善战无前。” 吕布的战斗力不说了,完全可以敌敌曹将。 吕布杀死董卓是汉室功臣,天下尽知名望最高。而职位上,吕布曾以将军温侯爵与王允共秉朝政,属于副国级。请吕布来,在法理上站得住脚,师出有名。 关键是吕布更容易驾驭。 首先,吕布始终没有自己的地盘儿,到处漂泊。叫他来占领兖州是给他发展的机会,并不是简单地有求于他,甚至可以说是给他维馅儿饼砸绣球。有多少连做梦都想得兖州的人,早就馋得直流口水呢。吕布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会有很强的诚意。 其次,吕布是个壮士。这意味着吕布既不是士族大姓,也没有各方势力做背景。属于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情况。他没娘家人鸡一嘴嘴鸭一嘴乱说,而是自己说了算,合作起来更直接方便。 换个方向讲,赶走或者除掉吕布也更容易。因为他人单势孤。请他来,就是来给咱们壮胆儿来了,如果不放心怕胆里长出结石,大不了以后再把这个胆给摘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会伤身体的。有人还活体抽取狗熊的胆汁呢,他们比咱们缺德多了。(《三国志》“若权迎之”) 等起义成功了,张邈您既可以自己当老大,也可以跟吕布共牧兖州。 按照常理,没有请外人来做并肩王的道理,何况吕布是个寒士将军,不做老大不会有意见的。陈宫这么说,是针对张邈做事不想出头的个性而言的。 俗话说:枪打出头“邈“ 陈宫选择吕布也不全是因为战斗力的原因,也是因为张邈跟吕布有前缘。首先吕布跟张邈都有共同的敌人:袁绍。而袁绍又是曹操的后台。 不仅如此,张邈跟吕布是见过面的。 之前,吕布被袁绍追杀,逃跑的路上吕布拜访了张邈,张邈是个知恩图报的君子,他感谢吕布杀了董卓,实现了当初诸侯讨董的初衷,两个人还把手共誓。可见,两个人的感情基础还可以。而知道此事的袁绍,更加深恨张邈(《三国志》(吕布)过邈临别,把手共誓。绍闻之,大恨) 最后,陈宫劝张邈说:“根据天下形势而合理地变通,才可以纵横天下。“ 邈从之 张邈的参与,让兖州的天平导向了反叛军。兖州“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资治通鉴》),当大家知道吕布到兖州的时候,已经不是暗暗地通谋,而是站出来响应了。“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三国志-程昱传》) (听闻此事,黑猫警长义愤填膺也跟着响应,朝天空打响了政变的第1……还有2、3、4枪。) 上一期:如果陈宫不辅佐曹操,而去辅佐袁绍,会怎样?| 三国被忽视的八卦-62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赞赏支持一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