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文: 昨晚聆教甚畅甚幸,然尚有遗忘,是矿局薪水一项,自总理以下共有几级,其数如何?贵公司如有年结清单,乞赐一阅。再铁路土工每方合洋若干,其数尚能查悉否。承允腾挪一款系公砖足银,如照昨议,午间即交,下午后即可(冯丁皆允午后交来)与前途交割,脱累矣。容再谢,此请亚丈年大人午安。 弟思永顿首 十一日 作者简介: 黄思永(1842—1914),字慎之,号亦瓢,江宁(今南京)人。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侍读学士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纸烟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不久工艺商局停办,黄思永遂南归浦口任商埠督办,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 状元轶事: 殿试的制度,新进士对策完毕后,交收卷官密封后送阅卷八大臣。收卷官由翰林院掌院学士点派,都是由翰林来充当。光绪二十年甲午科,黄思永担任收卷官,他与考生张謇是旧识,等张交卷时,黄思永主动上前接过卷子。张謇交卷后就出去了,黄展开卷子一看,发现有一处空白,乃是张挖补错误时忘记填写的。黄马上取出身上带的笔墨替他补上。当时凡当收卷官的,身上都带笔墨,以便作点补救成全那些小有疏忽的贡士们。张的考卷还有一处抬头错误:“恩”字误作单抬。黄又在“恩”字上补“圣”字。弄好之后,还特地把这份卷子送给翁同龢执阅,因为他知道张是翁最赏识的门生。果然,翁同龢帮张闯过了阅卷、排名次这一关。如若不是黄思永的修改,恐怕张謇会被置于三甲之末。有趣的是,后来两人都创办实业,一南一北,同为工商业巨头而受聘为清政府的商部顾问,故时人谑称二人为“商部两状元”。 |
|
来自: 百了无恨 > 《清代1644-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