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洪武朝七榜状元事略

 风吟楼 2020-03-03

洪武朝七榜状元事略

作者|彭妙艳

明洪武朝自四年(1371),至三十年(1397),共开七次科考,钦点状元七人。开国特殊时期夺取桂冠的这些文化奇才,无一不是经受了特殊的经历。

这七名状元,分别是四年辛亥科的吴伯宗、十八年乙丑科的丁显、二十一年戊辰科的任亨泰、二十四年辛未科黄观、二十七年甲戌科的张信、三十年丁丑科陈䢿和韩克忠。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本名祐,以字行。作为明代头榜状元,有着大起大落的仕海浮沉经历,历礼部员外郎、凤阳知县、国子监助教、翰林典籍、太常司丞、国子司业、金县教谕、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大学士,翰林院检讨,卒于任上。从一品大臣,到九品卑职都当过。首次贬谪,因为正直,不附奸相胡惟庸。恢复职务并不断晋升,也因弹劾胡的专恣不法、祸国殃民。最后从类乎丞相的武英殿大学士跌至最底层的翰林检讨,因为举荐人才不实。贡献于社会的是曾经参与《大明日历》的编修,另有《南宫》、《吏交》、《成均》和《玉堂》四个集子的传世。对后人了解明朝之初的政治、外交和文教事业的发展经过,有着相当的稽考价值。

此后科举一个暂停就是14年。洪武十八年恢复时,由福建建阳人丁显蟾宫折桂。这位状元郎虽也博通经史,文思敏捷,行文援笔立就,颇有才华,但是官运不济,从翰林院修撰做到承务郎,就一忤帝意被贬回乡。让后人留念的就是一部《建阳集》。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的状元,是襄阳人任亨泰开头几年,很得太祖欣赏,官由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而擢至礼部尚书。朱元璋还降旨在他的故乡建“状元坊”,开了中国建设此类牌坊的先河。而在日常中,每有诏义,都尊称其为“襄阳任”而不直呼其名,把群臣羡慕死了。可惜后来出使安南买奴受弹劾,罢为御史。这还不算,朝廷甚至令其戴枷举砺磨题名碑以示惩罚。至此,亨泰只得请求除名为民,死于老家,比之前面两科状元,委屈有过而无不及。

辛未科状元,安徽贵池人黄观,开头几年官还做的颇顺。太祖朝累至礼部右侍郎。建文初,官右侍中,跟方孝孺一样受到重用。藩乱时,燕王朱棣破南京,为了维护建文统治,黄观往安庆募兵援京。这时朱棣已占领南京,黄观之妻翁氏及两女被执,翁氏投河死。念黄观为天朝旧臣,朱棣命观进京贺新君。黄观知大势已去,遂整服,东向揖拜,而后投江死。南明福王时,追谥其为“文员”。黄观也算忠臣,只不过成了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春考,浙江定海人张信荣膺状元,例授修撰,后升侍读,专职教授韩王诗文。因所讲杜甫诗歌多讦朝政,让太祖朱元璋很是不悦,于是洪武三十年“科举案”发生时,他被毫不留情地杀死了。

循制,会试、殿试都在科期的春天举行。洪武三十年的“春闱”,福建闽县人陈䢿顺利夺魁。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因北方举子向太祖上奏,本科录取12人,包括状元在内,全为南方人,北方无一入选,其中必有猫腻。太祖闻奏大怒。命对前科状元张信及新状元陈䢿等复查,发现是刘三吾指使作弊,于是朱元璋把张信、陈䢿、刘三吾等斩首处死。史称“科举案”。当年又举行了复榜考试,太祖亲自阅卷,让山东武城(今淄博)人韩克忠夺得第一。韩克忠循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接着升为国子监司业,治学政绩卓著,深受朱元璋宠信,称其“学行淳实”,堪为师表。建文朝,升河南按察使佥事,因为没有参与皇朝的内部争斗,永乐朝时得以继续履职,至仁宗洪熙元年(1425),还得以起为监察御史。然而也就是一个低级职务而已。

纵观洪武一朝7位状元,无一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建政初期复杂的政治生态所决定,也由太祖朱元璋的性格与执政思想所决定,属于“天”而非人力所能解释的现象。当然,对于中国科举史来说,这几个人的命运也是值得一提,而不能漠视无睹,因为里面维系着许多制度建设的问题。

2020年1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