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
5分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的场所称之为「贡院」。考中者称为举人,考三场,每场三日。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的场所称之为「贡院」。考中者称为举人,考三场,每场三日。[1]
乡试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闲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馆之人、父母丧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
考生的试卷
|

|
准考证
|
2006年7月在 江西省 吉安市一卞姓居民家中看到,一套完好的清代 同治5年的正科江西乡试的“准考证”及考生的试卷。该“准考证”名为“ 亲供浮票”,保存比较完好,系木板印刷而成,上面的栏目分别有考生类别、年龄和 籍贯、相貌特征、有无胡须及曾祖父到父亲的名字,还有老师名字和认保人名字等。该考生的试卷为横条形,红色方格,考生书写的字迹工整,至今仍十分清晰。
据介绍,该考生应为泰和县 千秋书院的学生,名为“康楫”。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 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制度
展开收起
考试等级 |
考试资格 |
考试地点 |
时间 |
称号 |
备注 |
监生
|
孩童 |
国子监 |
每年1次 |
监生。
|
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 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 通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
童试的县试、府试 |
上过学校 |
各州县 |
每年1次 |
若通过,称为童生。 |
|
童试的院试 |
童生 |
各州县 |
每年1次 |
若通过,称为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膳生员,简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
乡试 |
监生或生员 |
各省城 |
每3年1次 |
若通过,称为举人(孝廉)。 |
第一名则称为解元。 |
会试 |
举人 |
京城 |
乡试第2年 |
若通过,称为 贡士(出贡)。 |
第一名则称为会元。 |
殿试
|
贡士 |
京城 |
会试后(与会试同年) |
全部通过,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 (鼎元),一甲第二名:榜眼, 一甲第三名:探花。 |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
注:
|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三元及第(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