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发房颤患者,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何金山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很多患者为无症状性房颤,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因而有人称房颤为“沉默的杀手”。面对房颤,我们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律率治疗和上游治疗,来减少甚至避免这个“沉默杀手”的并发症,减慢它的发展。 但有时,房颤却是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疾病的前兆,其背后隐藏着更为致命的“杀手”。 病例介绍 患者70岁老年男性,本次因发作性心悸1月就诊。 患者1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悸,每次持续1-3分钟,每天2-3次,除心悸症状外,无胸闷、胸痛、憋气、头晕、黑朦等不适。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否认冠心病史,长期吸烟30年,否认心脏病和猝死家族史。 患者入院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图1),入院后第1天即出现心悸症状,和平素心悸发作症状相同,心电图证实为房颤(图2),3分钟后自行好转。此后3天患者心悸反复发作10余次,和活动无明确关系,白天和夜间均有发作,心电图均证实为房颤。 图1: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 图2:患者心悸发作,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患者经常外出出差,又担心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因而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协商后,准备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
图3:胸部CT发现右肺中叶占位(红色箭头),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
图4:PET-CT证实右肺中叶占位,考虑肺癌可能性大,伴右侧肺门淋巴结转移。 图5:痰涂片发现可疑肿瘤细胞。 万万没想到,从发作性心悸,到明确诊断阵发性房颤这个线索触发,竟然迁出了肺癌这样一个可怕的“幕后杀手”。 平时我们了解更多的都是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亢等这些慢性病导致房颤的发生风险增高,或者肺癌术后房颤发生率明显增高,可达8%-42%。 但由于肺癌本身导致的房颤,却了解不多。
可见,肿瘤和房颤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只是肿瘤治疗后出现房颤发生率的增高,肿瘤治疗之前房颤风险同样增高,到底是肿瘤导致了房颤,还是共同的原因同时导致了肿瘤和房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针对这一复杂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下面的假说(图6)。 房颤和肿瘤可能共享诸多的危险因素,如患者的遗传和免疫状态,以及吸烟、饮酒、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肿瘤的同时也可导致房颤,而肿瘤诊断后进行的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又会反过来促发上述危险因素,导致房颤发生风险的增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图6:肿瘤和房颤“共享”诸多危险因素,可能是两者并发率高的原因。 或许肿瘤和房颤之间混乱的关系我们短时间内还不能理清,但有一点至少是肯定的,面对新发房颤患者,我们不但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传统的危险因素,也不能只关注抗凝、律率和上游的治疗,同时要仔细评估下,是否房颤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杀手! 参考文献: 1.Chugh S, Havmoeller R, Narayanan K, et al. 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 Circulation. 2014; 129(8):837–847. 2.Rahman F, Kwan GF, Benjamin EJ.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Nat Rev Cardiol. 2014; 11(11):639–654. 3.Soliman EZ, Safford MM, Muntner P,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4; 174(1):107–114. 4.Schnabel RB, Rienstra M, Sullivan LM, et al. Risk assessment for incident heart failure in individual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J Heart Fail. 2013; 15(8):843–849. 5.Kalantarian S, Stern TA, Mansour M, Ruskin JN.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3; 158(5 Pt 1):338–3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