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种输尿管病变MR表现汇总

 zskyteacher 2018-08-03


以下内容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图片来源书内截图或网络,特此声明

  输尿管结石


临床与病理:多为肾结石下移,临床绞痛并向会阴放射,伴血尿、排尿困难等。造成输尿管扩张、炎症和管壁增厚,最后形成纤维化和狭窄。伴感染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脓尿。双侧发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影像表现T2WI高信号尿液中低信号结石影。MRU显示输尿管全貌。诊断应结合平片及CT。继发MR征象包括肾脏肿胀和肾脏条带影,原因是梗阻导致肾盂压力增大,淋巴液回流至肾包膜。

讨 论:MR在发现结石方面与CT比无优势。但可发现输尿管壁和梗阻引起的肾脏继发改变,无辐射,可重复检查。

鉴别诊断

1、 与输尿管周围的静脉石鉴别,后者在CT上呈中心透亮区,且总位于 同一位置。

2、 与动脉壁及肿瘤钙化鉴别,阴性结石伴输尿管壁水肿时与输尿管肿瘤鉴别。

 输尿管损伤


临床与病理:占泌尿生殖系统损伤的3-5%,含医源性和外伤。输尿管肾盂连接区或盆段输尿管为常见部位。尿外渗和尿性腹膜炎。

影像表现:MR文献不多,MR对尿外渗、输尿管夹层及输尿管结扎等有较大价值。

讨 论: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很重要,但半数未能早期诊断。外伤早期多行CT检查。

鉴别诊断:主要与肾脏的损伤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腹膜炎等鉴别。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腹膜后纤维化


临床与病理:是腹膜后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缺陷及机体对动脉粥样硬化物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分原发和继发型。恶性占10%,好发于50-60岁男性。临床多较隐匿及多样化,可乏力、体温升高及体重减轻。

影像表现:以腰4、5为中心的纤维化瘢块,呈T1WI及T2WI低信号,T2WI可为较高信号。包埋腹主动脉、输尿管及下腔静脉。MRU输尿管梗阻及双侧肾盂积水。增强强化程度纤维化、炎症的程度及病变内血管的多数。


讨 论:腹膜后纤维化起病隐匿,晚期可导致肾功能受损,而早期发现及激素治疗效果显著,故对诊断上高度怀疑者,可先行诊断性治疗。

鉴别诊断

1、 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具有特征性撕裂内膜和局部动脉壁气球样扩大表现,和腹膜后纤维化较易鉴别。

2、 淋巴源性肿瘤多表现为腹膜腔及腹膜后的多个淋巴结,常将大血管夹在其中,呈三明治征,常伴其他骨质破坏,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者少见。

3、 转移性肿瘤对腹膜后组织主要表现为肿大融合的淋巴结对大血管的推挤。

淀粉样变性

临床与病理:根据临床特点、获得方式及生化属性等分为原发、继发和家族性。所谓淀粉样物质实际上是蛋白质。临床分全身性(少见)和局部性。局部性常见,易发生于呼吸道及眼睑等部位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取决于淀粉样变性的范围及程度。

影像表现:MR及CT可显示输尿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段,还可显示输尿管周围条索状及斑片状影,增强扫描可轻度强化。病变累及膀胱则与膀胱癌不易区别。诊断依赖病史和活检病理。

盆腔脂肪增多症

临床与病理:中年男性多见,为脂肪组织过度异常增生,与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和过度肥胖致盆腔脂肪堆积有关。临床因膀胱、输尿管及直肠等受大量质硬的脂肪组织包埋、挤压,推移而导致一系列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以泌尿系症状为主的占一半。部分因输尿管扩张积水,最终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影像表现:MR能清楚显示盆腔脂肪组织,典型的呈T1WI及T2WI高信号,并增多、增厚,范围超出盆腔入口,脂肪抑制序列其信号下降。增强无强化。MRU显示输尿管远端受压呈渐进性狭窄,近端及肾盂扩张,双侧对侧。诊断一般不难。

输尿管血管病变

输尿管动脉及静脉的增粗、迂曲可引起相应临床上的无痛性血尿。原因是肾动脉狭窄、迷走肾动脉、肾动脉瘤、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狭窄等。输尿管静脉性增粗和曲张的主要原为精索内静脉及卵巢静脉曲张、肾静脉栓塞、门静脉高压、下腔静脉阻塞及迷走静脉压迫。MRU可见输尿管上段蛇样螺旋形充盈缺损。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