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的金乡卫与戚继光

 江山携手 2018-08-03

在温州市苍南县有一座古老小城,被称金乡卫,此城因抗倭而筑成。城里人聪明、勤劳、语言独特(自有一种方言)。

温州的金乡卫与戚继光

据史料记载,从1372——1642年,在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使原来从未有过海患的中国开始进入经受陆、海患并存的时代。而没有建卫之前的金乡,因为地处浙闽边界沿海,自然也深受其害。这样的侵扰至少有两次,一次是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倭寇患平阳,濒海百姓望风奔逃。平阳所百户王义,奋击大破之,寇遁。另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乡,被平阳官兵击退。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倭寇犯浙东,汤和奉命巡视海防,部署于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筑城抗倭。洪武十九年(1386)正月,汤和率师还京,即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朱元璋大喜,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营造府邸。即而,因倭寇频犯沿海,朱元璋患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汤和赴浙江前线,视察地形,决定建立五十九座卫所城,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以州县收入及没收罪犯财产,充当筑城经费。同时,按“四丁抽一”原则组织抗倭武装,征得壮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这时期,金乡设大小储仓,划定金舟乡二十二都地,卫城面积中心十里,北至河头及现在老城范围,卫城择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动工,限期三年。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

城筑成以后,防御能力大大提高,有效保护这一带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温州沿海几个县的地方志记载,特别是到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崇祯十五年(1642),近八十年,由于戚继光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连续水陆交战,基本上剿平残寇,海上安静。偶有骚扰,只是余波而已。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几度在金乡卫扎营练兵,抗击倭寇,也给这座古城留下英雄的记忆。

温州的金乡卫与戚继光

   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后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几次率军入温州追击倭寇,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乡城独特的方言(一个小城一种方言),是外来驻军与当地方言融合后的语言还是外来驻军带来的方言?里面有没有金华义乌方言的成分?有没有胶东方言的成分?等等这些是值得语言学专家考证研究的。

 温州的金乡卫与戚继光



【拜读烟台大学王全杰教授《烟台三字经》,其中有“戚继光抗倭”篇,参考资料而成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