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黏度”决定“创新浓度”

 老河鱼的记忆 2018-08-03

  ○刘根生

  本报2月27日头版头条报道了“创新板块”扬中高新区。目前,扬中高新区以产学研为重要依托,已聚集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1家。一流科研中心根植在产业链上,正源源不断孵化科技成果,造就了产业集聚升级新引擎。

  显而易见,扬中高新区“创新浓度”特别高。科技创新需要“浓度”,即人才和创新要素聚集度。“创新浓度”高,相互激发、分工协作,会形成“场效应”,释放出创新爆发力。2016年,扬中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份额35%,便得益于“创新浓度”高。

  如果问,为什么扬中高新区“创新浓度”特别高?主要在于“人才黏度”高。所谓“人才黏度”,即人才与当地密切程度,说白了就是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目前,扬中高新区已与9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名,足见其“黏度”之高。在“人才黏度”背后,则是用改革优化环境和服务体系。比如深度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实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等等。

  “他乡”时代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演进。社会固化结构早已打破,创新创业在“他乡”,已是普遍生存状态。“他乡”时代,给聚集人才带来了机遇,关键就看哪里更善于增加“人才黏度”了。人才和科技成果是长着脚的,哪个地方环境更优,“人才黏度”更高,哪个地方“创新浓度”就更高,进而成为创新高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