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批大神,他们比后世的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宗教神、民俗神,产生要早得多。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古神,就是伏羲和女娲。 这两位上古大神,通常都是一同出现的。在后世的石像或帛画中,他们往往被成对地刻画出来:伏羲和女娲都长着人的脑袋和身体,以及一条又粗又长的蛇尾巴,并且他们的尾巴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伏羲是男性神,女娲是女性神,有人说他们是兄妹,有人说他们是夫妻。不管怎么说,他们后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创世之神和始祖之神,而受到了人们长久的传颂。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作为女神的女娲,主要体现在了“武”的方面,“体力”的方面;而作为男神的伏羲,则主要体现在了“文”的方面,“脑力”的方面,这与从古至今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看法与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传说她每天能变化七十次,又说她的肠子曾变化出十个西方之神,而她的主要“功绩”,体现为两个方面:即造人和补天,都是“体力活”。 相传女娲是依照自己的形状,捏黄土造人,后来她造人造得累了,就扯了根藤条抽打黄泥,于是甩出的泥点子也变成了人。因为她是用黄土造人,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黄皮肤。 再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眼看自己快要失败了,恼羞成怒的共工一头撞倒了不周山,也就是一根顶天的柱子。顿时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泛滥人间。 女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炼五色石以补天,折神鳖之足以撑四极,还斩杀了一条在中原为害已久的黑龙,驱赶掉各种各样的毒蛇猛兽,把芦草灰堆积起来,止住了滔天的洪水。不过从此以后,天空便略略向西北倾斜,大地也略略向东南凹陷,这就是日月之所以西行、江河之所以东流的原因。 与女娲“战天斗地”的“救世主”形象不同,作为上古第一男神的伏羲,却是从另一个意义上成为创世之神的。这就是文化创造。 伏羲的主要“功绩”,体现在一系列“发明创造”上:他发明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生产力;制定了婚俗礼节;发明了烹饪,使人民懂得了熟食;还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了人们的生活…… 总之,伏羲的功绩主要是文化的功绩。如果说女娲的形象更多是偏“武”的“斗争英雄”的话,那么伏羲则更多是偏“文”的“文化英雄”人物。事实上,我国上古神话中最著名的一些男神,也都是这类“文化英雄”。 03:12 对此,有人从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生育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进行了解释,即认为女性在生产和哺育过程中更重要,而男性在后天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更大,由此造成了女娲和伏羲形象的不同。 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进程。在母系社会,人类的生存问题更突出,需要持续与自然不懈斗争,所以女娲是“战天斗地”的;而到了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明逐步萌芽并不断进步,所以需要伏羲来“发明创造”! (获取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古今神秘文化) 你认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