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他从《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等经典中得到启发,率先提出热毒血瘀阴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机,提出了解毒祛瘀滋肾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临床路径标准。“双盲”试验证明,经过半年以上的治疗,采用该方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相比于纯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激素用量,每天最多能减少5毫克。 3月2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印发《关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共有58个项目入选,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牵头、北京协和医院协作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项目是其中之一。他作为该项目带头人,将率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二院的团队携手协和医院,共同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最优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中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他就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范永升。 范永升身上的光环还有很多: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医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一连串的职务与头衔背后,是40多年来砥砺前行的脚步,矢志不渝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追求。 “阴差阳错”与中医结缘 1974年,范永升考入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当时我填专业志愿并没有填中医,而是填了中文、哲学,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把我调至中医学专业。”也许是天意,范永升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与中医结下一生的缘份。 当时是文革后期,范永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大学的机会,学习格外认真、刻苦。1978年,他在首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领衔的古典医籍导师组下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生毕业后,范永升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与科研。1988年他公派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选择了风湿免疫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现代医学的风湿免疫病包含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硬皮病等许多病症。“当时西医对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主要依赖激素。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包括患者变肥胖,导致骨质疏松、高脂血症等,尤其是长期应用后会造成病人免疫功能抑制,而中医在风湿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决心走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道路。”范永升说。 2年的留学生涯,让范永升接触到最新的风湿病临床知识,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也培养了他更加开阔的眼界以及更加严谨的治学态度。 红斑狼疮治疗方案成行业标准 199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范永升开始主攻风湿病的中医诊治。那时,中医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等单一方证治法为主,疗效并不很理想。 范永升在整理研究《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时发现,其中“阴阳毒”“温毒发斑”的论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十分相似,于是,他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表现高热、红斑、口腔溃疡等热毒症状外,所出现的红斑、皮疹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存在浓、黏、凝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等均与瘀血有关;其次,患者多有遗传倾向,并伴有脱发、月经不调等症,与肾虚阴亏直接相关。对此,范永升在国内最早提出热毒、血瘀、阴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主要病机,解毒祛瘀滋阴为主要治法,将经方“参麻鳖甲汤”与“犀角地黄汤”相结合,创立了解毒祛瘀滋阴的基本方,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这一治法,范永升构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药相协同,以解毒祛瘀滋阴方为基础,针对不同证候、症状、指标进行药物化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方案。 该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通过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17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共计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万多人次,结果表明,该方案既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接受该方案治疗半年以上的病人,相对比纯西医治疗组,每天最多能减少5毫克激素用量,大大降低了激素的副作用。 范永升说:“别小瞧这5毫克的量,一年365天,这对于长期与红斑狼疮对抗的患者来说,1年、2年,甚至10年,可以减少的激素量是多少?可以避免的副作用又有多少?” 该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疗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成为国家中医药行业临床路径标准。其课题组还对解毒祛瘀滋阴方从内分泌、免疫、糖皮质激素受体等方面研究其疗效机制,2011年“从毒瘀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前临床上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及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难治病,大多病因复杂、病程长、症状繁多。”范永升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等经典中诊治疾病的思路与规律,以及这些经典对某些难治病类似病状与治疗的论述,都为我们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完全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难治病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二型九证辨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为方便临床诊治,范永升参考西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将该病分为轻重两型:轻型中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可归为风湿痹证,继而可根据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以辨其寒痹、热痹等;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伴体倦辨为气血亏虚证;以低热、脱发等为主,可辨为阴虚内热证。重型中临床表现为以红斑皮疹、高热为主的,为热毒炽盛证;以心悸为主,检查可见心包积液等,为饮邪凌心证;以胸闷、气喘为主,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或肺部感染等,为痰瘀阻肺证;以胁部胀滞不舒为主,伴肝功能受损等,为肝郁血瘀证;以四肢浮肿为主,伴大量尿蛋白的,为脾肾阳虚证;以眩晕头痛、抽搐为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为风痰内动证。“二型九证辨治法是把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辨证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实践,无疑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裨益。”范永升说。 在研究不同剂量激素使用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时,范永升发现,在大剂量激素使用的首始期,病人多表现为阴虚火旺证,减量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维持量期多表现为阴阳两虚证。于是,他根据这一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主持完成的“激素不同使用阶段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成果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对风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范永升的病人越来越多,遍布海内外,病人们纷纷用“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大医精诚”来形容对范永升的感激。 曾经有一位初中男孩,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每天要吃大量的激素,全身浮肿,性情变得非常孤僻,成绩直线下滑。几近崩溃的孩子母亲找到了范永升,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男孩顺利度过了初中、高中,后来还考上了大学,如今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一位60岁的女性皮肌炎患者,全身呈现肌无力状态,连正常行走都十分困难,激素用量达到每天40毫克。找到范永升时,病人头抬不起来,手也举不起来,感觉自己每天过得“生不如死”,十分绝望,但范永升一句“怎么不能治好?”支撑起了她生活下去的希望。坚持服用4年中药后,奇迹出现了,病人身体上的不适消失了,力气也慢慢恢复了,现在行动自如,与常人无异,激素的用量也减少到最初1/10的用量。 范永升每周坚持3个半天的门诊,由于患者众多,他经常一上午看40多个病人,工作到中午1点多才下班;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贫困患者、远道而来的外地患者等,他常常不让患者挂自己的专家号,改为仅为10元的普通号。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道路上,范永升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形容自己的心路历程。“虽然学医、行医40余年,但我深感自己的学识肤浅,深感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让范永升最感欣慰的是,自己从未停止过求索的脚步,“我们这一代中医人十分幸运,赶上了中医药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无愧于古人,对得起来者”。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2117482743 |
|
来自: 鉴益堂 > 《40[临床经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