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到6㎡的亚洲最小艺术空间,它在小洲村一栋民居的角落里自然运作了10年

 老顽童图书阁 2018-08-04

 欢迎来到第 43 期 







 · 关于这一个艺术空间 · 




腾挪,

除了有把东西挪动的意思,

它还是棋类运动中的一个术语。

在围棋中,

指在局部战斗中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采用一种轻巧而有弹性的下法,

处理对方孤子的一种手段。


腾挪空间创始人刘可老师告诉我们,

给空间取名为腾挪,

意指呈现、挪用、涉入、非既定艺术领域

或者非艺术角度出发的作品。


他曾在艺术专访中这样形容:

“它是向往自由的艺术家的居所,

是游人偶尔邂逅感概惊讶的别致橱窗,

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非既定艺术领域。”


当你知道它的全部面积,

只有不足6㎡,

你会怎样形容它?

或者,当你知道,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

在小洲村的明代翰墨桥旁的一栋民居里,

它存在了整10年。



10年来,

100多个不同形式、不同艺术家的展览,

以一个月一个展的速度,

慢慢地、有序的更新着它的经历。


腾挪空间只做一件事,

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

提供一个可以自主自立的、

并且免费的艺术空间。

因为它的存在,

让艺术的形式可以绽放出更多可能。

而在这物换星移间,

与它不断发生复杂关联的,

是小洲村每天见证它的村民。


这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它的房东。

在见到刘可老师,

听他聊起房东太太的故事之前,

我们看过一篇文章——

“刘可:亚洲最小艺术空间和它的房东“。

房东太太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尽管我们拍摄期间,前后去了3次,

也没有见到这位有趣的房东太太,

但我们很容易想象,

一位本地村民面对“看不懂”的当代艺术时,

所表现出来的质疑和“不喜欢”。

于是,“好看”和“不好看”,

就是她对所有作品的评价。


不止评价,还有参与和干预。

对于“不好看”的作品,她甚至会动手拆除。

刘老师说,

“很多美术馆和艺术空间都会有一个艺术总监,

腾挪空间也有一个“艺术总监”,

我们开玩笑说那是我们的房东娟姐。”


但随着时间越来越久,

房东对展出的艺术作品的包容度变大了,

现在,

她甚至会拉着来拜访她的朋友过来看展览。

这也让刘可老师感慨的说,

“如果几年前的作品放到现在来做的话,

各方面应该会好很多。”



空间的基本成员目前是6个人。

刘可和周钦珊是投资人和展览联系人,

方琦是设计师,谢剑波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日常的运营由袁泽强、邓子军,

作为“义务工作者“参与进来。

他们曾是在空间做过展览的艺术家,

如今是在这里分别做了4年和5年的“义工”。


由于空间场地的限制,

使得“只展出一件作品”成为了长期定律,

但也因此让一种新型展览成为了可能。

参展的艺术家类型很多,来源很广,

年龄跨度也很大,

以至于目前为止展出的100多件作品里,

哪怕在形式上,没有一件是相同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家,

大牌的、或是大三学生,

你都要认真的和这个村庄发生关系,

然后在这个环境里调整它的方向,

才会产生这个“作品”。”


村民们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展览,

持有怎样的看法,我们无法一一得知,

但有一点是确切的,

当他们路过玻璃橱窗,

会顺便看一眼,或是好几眼。

腾挪空间,也在这十年里,

让“往玻璃橱窗看一眼”这件事,

成了习惯的自然,

也让这个空间,

在真正意义上融入了小洲村,

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空间和美术馆,

刘可有一个“网红”理论。

“我觉得美术馆可以成为网红。

你想象一下欧洲博物馆做一个展览,

排队一公里,老太太拿着拐杖去看。

那个我觉得不是网红吗?

我们的责任实际上就是,

把我们优质的东西变成网红,

直接把作品变成网红,

变成一种大家都能敞开接受的东西。“


于是,在2015年,

“将大量的艺术盒子植入大型的公共空间”

这个大胆的想法,

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实现了,

它是腾挪空间的自然延伸,

它叫做“盒子艺术空间”。

在购物中心里做展览,

空间更为开放,观众则更多元,

让观展就像逛街一样轻松、自由。


这种新型展览模式在探讨和观察的是,

艺术品介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宽度与深度的可能性。

我们作为另外介入的极短期观察者,

很惊喜的感受到这里在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比如,在我们拍摄期间,

“义工”子军小哥哥告诉我们一个小故事。


他们有天在布展打扫卫生,

有个小男孩跑过来玩,

兴奋的说他3岁的时候就来这里看展了,

现在8岁了。

然后特别积极的帮忙一起打扫卫生,

他觉得这里也是属于他的。

故事讲起来平淡,

过程却让子军深受感动。

讲述的时候我看见他眼里泛着光,

那个光,可能是点点泪花,

也可能叫希望。


然后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就在我们上一次再去腾挪空间时,

我坐在门口靠着河涌的水泥长凳等开门,

旁边一位40岁大叔正低头看手机里的搞笑视频,

我问大叔,你经常来这里看展览吗?

他抬头看我,带着笑意指着玻璃门说,

“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

我用笑回应他,过了一会儿,

他突然抬头,看着里面,说,

“这是一个魔幻空间?魔幻空间吧?”


我一边讶异这位村民大叔能这样形容它,

一边十分认同他能给出这样的形容词。

一个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

应该都是使用它的人去解读和定义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显得有些矛盾,

又无比和谐的空间存在,

让村民大叔说出“魔幻空间”的一瞬间,

成了一件很妙的当代艺术作品。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文献:

「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的自治之维 / 刘可等编.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5」






本期有「 腾挪空间 」送出的腾挪礼遇:

参与文末留言,从中抽取5位朋友,

送出腾挪空间艺术手礼一份



*包括一本装订精美的腾挪空间出品的展览作品册

以及一个超实用的原色帆布袋。

书是非常值得收藏的,最近小编我天天都在翻看它,

很用心的编写和整理,看完很有收获也有灵感启发~



 *此活动解释权归“ 腾挪空间 ”所有。





欢迎加一姐微信勾搭入群!



加好友请备注“入群”

「一句不能拒绝你的话」


一姐这里不仅有超级免费福利,

还有小鲜肉和美女,

会在某一天举办粉丝见面趴踢,

入会名额有限,你懂的。



欢迎推荐你喜欢的好店给我们,

推荐成功有精选答谢礼相赠!







@ 100计划


我们精心搜罗城市内外的

文艺去处和有趣的人,

包括艺术店铺、独立艺术空间和独立艺术家,

以微记录的形式,

包罗一百种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

100计划,

即联合艺术店铺、艺术空间和艺术家,

一起搞一件有趣的大事,

敬请期待大事发生。







一间好店42 嵌入住宅社区里的“空中美术馆” ,它是当代艺术介入生活的一件实验作品


一间好店41 我们拜访了“搞怪网红”林李的家,想看看作为知名模特和插画师的日常


一间好店40 这个建在老居民区的当代艺术空间,从不收门票还赞助和支持青年艺术家


一间好店39 曾为清代宫廷和民国影后胡蝶、阮玲玉御用定制旗袍的百年旗袍行


一间好店38 这个成立3年的“蚊型音乐厂牌”,没有稳定收入还乐于坚持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个人微信:aiyaiya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