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光掠影巴塞尔:我的4天23展香港艺术全景之旅

 湖光月影入窗来 2023-04-15 发布于北京
很久没有发文章了。去年几乎一直憋在家里,情绪低沉,也没有什么表达欲。
年初到老搭档杰奇小姐姐家蹭饭,她提起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突然让我意识到,应该出去走走了!于是拉着她定行程、办签注,就这么定了下来。赶巧2月香港内陆全面恢复通关,一下子释放了人流,这次的行程就这样凑上了疫情以来香港最大的热闹。

巴塞尔 

Art Basel

很多人分不清艺博会和双年展的区别。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这类以学术性为主的艺术展览不同,艺博会就是高端艺术展销会,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画廊参展。而对于画廊来说,能够跻身顶级艺博会,也是自己在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的象征。画廊会将自己代理并主推的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展会上展出售卖。而艺术家们也借由在艺博会中参展,进一步提高身价。
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自1970年起在瑞士巴塞尔举办,发展至今早已是世界最重要的艺博会品牌,固定举办地还扩展到迈阿密和香港
去年,法国著名的FIAC艺博会(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与长期合作举办地巴黎大皇宫出现续租问题。巴塞尔则为了更好地拓展欧盟国家的艺术市场,见缝插针地闪电推出了名为“Paris+”的艺博会,取而代之

图片

除了巴塞尔和FIAC,国际顶级的艺术博览会还有Frieze(弗里兹艺博会)The Armory Show纽约军械库艺博会)、TEFAF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ARCO Madrid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等。
另外很多城市还会举办区域性的主题艺术类展会,比如我参加过的“纽约艺术图书展”、“买得起的艺术”等,更亲民也更具有趣味性。
在顶级大型艺博会正式开展之前,通常会留有VIP预展时间,提前邀请国际藏家和圈内重要人士入场参观并选购。为了确保画廊在正式开展后,能按原计划对公众进行作品展示,就会在已被订购的作品展签上贴一个小红点作为售出标记。直到展览结束,作品才会寄送给藏家。

图片


香港巴塞尔不只是一个为期三天一晚的展会,还以巴塞尔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城的香港艺术周。在香港会展中心里,立足于亚太区域艺术的“中心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与巴塞尔比邻举办,而全港各大画廊也借着这股东风纷纷筹办特展或艺术交流活动,盛况空前。

那几天的朋友圈里,搞艺术的朋友们不是在转发巴塞尔,就是在巴塞尔现场发出快照。我花了4天的时间,看了23个展览,初步了解了香港艺术生态的多元化。
在展会现场或中环的顶级画廊和拍卖行中,你能看到价值连城的名家大型作品;坐几站地铁,又可以造访到安静的小众艺术空间,体会年轻创作者稚嫩而勇敢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如果以商业价值的尺度去衡量,两者有着云泥之别。但在这个城市里,却又显得平等而自洽,在各自的生态位中存在和发展,都是整个艺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就分享一些给我深刻印象的展览和作品。


展览掠影

1.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在巴塞尔展会上,每一个画廊都有各自的半开放式展位空间,用墙板隔开,可以自行布置。因此不同的画廊会根据主推的艺术作品,布置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图片

而在展会的中间区域则会设置一些大型的装置或雕塑作品,作为场馆最抓眼球的作品。

图片

放几张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图片

2. Art Central艺术博览会

Art Central展厅也在香港会展中心,就在巴塞尔的旁边。它的参展方以香港本土画廊和日韩泰等亚太区域画廊为主,也有个别欧美画廊参加。展会上的作品更自由大胆、风格迥异,反而更有意思。

图片

3. H Queen's画廊大厦

H Queen's大厦坐落在中环的皇后大道上,号称世界上第一座只属于艺术的大厦,里面驻扎佩斯、卓纳、豪瑟沃斯、白石、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诸多著名画廊。此次也推出了一系列重磅展览。

图片


佩斯画廊,「张晓刚:失重」

凝滞在空中的人,朦胧光感中的日常物品,张晓刚标志性的类似老照片污渍的神秘斑痕,都在画面静谧的氛围中指向了一种精神性的不安。

图片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Jigger Cruz:乌托邦的向往」

这些颜料堆叠出来如同浮雕般的斑斓画面,正是菲律宾艺术家Jigger Cruz放任自我的内心探索之旅。

图片


卓纳画廊,「Rirkrit Tiravanija:店铺」

泰国裔艺术家Rirkrit Tiravanija在卓纳画廊的入口处布置了一个中国民间的修伞铺,穿过狭窄的过道后才发现别有洞天,后面是宽阔的展厅。展览灵感来自于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部《死神永生》中云天明为逃避三体人的监控,给地球传递消息,而编出的童话寓言故事。故事中“空灵画师有一把神奇的黑伞,只有通过旋转黑伞,才能免于被徒弟“针眼画师”二维化画进画里。
艺术家还结合了AR技术,想让参观者在“真画廊 x 假修伞铺 x 手机虚拟空间 x 小说叙事宇宙 ”这个特殊的混合场域重新感知空间和时间的维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石画廊,「诸子百家 - 江上越 x JY」

日本青年画家江上越与旅日中国画家江屹的合作作品。每幅画的左侧部分,由江上越用抽象的笔触,刻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诸子肖像;而在右侧部分,江屹则将该思想家所流传下来的名句中的文字构成了图画。

图片
4. 毕打行
毕打行是香港的一座具有80多年历史的建筑,如今也成为了画廊聚集地。高古轩、艺术门等画廊都开设在这里。

图片

图片


5. 大馆历史建筑群及美术馆

大馆曾经是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所在地,作为历史建筑群活化项目的成功典型,现在已转型为艺术与文化中心。

图片


大馆当代美术馆的「神话制造者 光合作用III」展览,以酷儿神话为主题,探讨性别、身份、爱欲、文化心理等议题。

图片


6. 苏富比拍卖行

正好赶上了苏富比春拍的预展,此次参拍的作品有曾梵志、陈逸飞、陈丹青、赵无极、刘国松、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姜明姬、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中外名家的作品。

图片
可以感受下拍品价格的冲击,数不过来的“0”.......

图片


7. 土瓜湾的牛棚艺术村,鲗鱼涌的Para-Site艺术空间
香港不仅有中环附近贵客往来的艺术名利场,也有隐匿在市井间之间的独立画廊或艺术空间。
它们为艺术学生、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提供展示、推广作品的机会。虽然有些作品还比较青涩稚嫩,距离真正进入艺术商业体系还有距离,但多样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创作者,都能找到一方生存空间。

牛棚艺术村

牛棚艺术村曾经是一个牲畜检疫站和屠宰场,停业后经政府批准拆分后租给本地艺术家,改建成艺术工作室,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不大的艺术家聚集地,而原来的红砖平房也成了历史保护建筑。这里有各种手工工作坊,也有艺术展示空间。

图片

牛棚艺术村内的展览「毕业旅行」

图片


Para-Site艺术空间

Para-Site艺术空间是香港知名的独立艺术中心,拥有27年的悠久历史。它远离繁华的商圈,隐匿在生活住宅区鲗(zéi) 鱼涌(chōng) 的一栋不起眼的老旧大厦中。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早期曾获得过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但收入来源主要靠社会捐赠,另外每年还会举办一场年度筹款拍卖。由于Para-Site持续推动国际艺术、学术交流,以及推广年轻艺术家,在艺术界拥有良好的声望,很多各国著名艺术家、画廊主都会向艺术空间友情捐赠作品,用于拍卖筹款。而一些新生代艺术家,也能借助拍卖的机会检验作品价值,并进入商业体系中。

展览「瞬息……风中序」
图片

《海洋耳朵开合钹》,苏咏宝

艺术空间内还会代售一些年轻艺术家创作的Zine,就是一种独立出版的小众杂志,没有刊号,非大量印制。通常是出版者个人手工设计、印刷和装订的小册子,是个人艺术态度和品味的展示。

比如下面这个Zine,画的就是作者的一个梦。

图片

《Dream》,Kori Song
这样印刷精美的一个小册子,售价大约一两百港元不等。有的作者甚至通过手工丝网印刷,制成了一册微型版画集,印量很少,并限制了版数,更具有收藏价值。 

8. M+ 博物馆

M+博物馆位于西九龙文化区,2017年落成,直到2021年才开馆,规模之大已跻身为全球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馆之一。

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以慧眼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早期作品而世界闻名。他早在M+落成前数年,就一次性捐赠了一千多件中国当代艺术珍品。这批作品成为了M+最核心的馆藏资源。而乌利·希克的捐赠藏品大展也从开馆之初,展出到现在。

图片

更幸运的是,这次香港之行正好赶上草间弥生回顾大展。虽然她的作品早已在全球各大展览中屡见不鲜,但这次却是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办的最全面的一次回顾展,也看到了不少难得一见的她的早年作品。
图片

此外,M+还有数个展览同时进行,想要一天之内全部看完都非常不易。

9. K11 Musea

K11 Musea,紧邻维港,意为Muse by the Sea(海边的缪斯)。它以“大型体验式购物艺术馆”作为定位,商场内极尽华丽,走到各处都能看见艺术品陈列,成功地将艺术、商业、娱乐、时尚结合,形成了香港重要的文化潮流地标。

图片


为了配合巴塞尔艺术周,还举办了中国第一个以涂鸦和街头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展览「City As Studio」

图片

展厅里的涂鸦假人。我拍了些镜头,按照复古街头风格剪着玩了一下。


短短4天的巴塞尔之旅,让我从最浅显的游客的层面,看到了香港艺术生态的立体化和多元化,而这只是刚从疫情阴影中开始复苏的状态。

在香港这样一个陆地面积仅约北京的1/15的城市里,却容纳了大型展会、美术馆、外资画廊、本土独立艺术空间、民间艺术村、古建活化改造的文化区……都在为整个艺术领域提供着不同的生存机遇和可能性。

一片森林里不会只有一种植物,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和适合做乔木。只有每一种生命形态都能顺利获取所需的养料和栖居生长之地,森林才会健康繁茂,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氧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