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古钱辞典1

 后街雅玩 2018-08-04
先秦.贝


又称货贝或贝化(货)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货币。原系于南海及东海的自然海贝,因富装饰性、便携带、坚固耐用又能计数,遂作为“外来交换品”,自夏代(公元前21-16世纪)起演变为中原部族的实物货币。货贝多为白色光洁的齿贝,大小不一,一般长2~3厘米、宽1.5厘米左右;背隆起,口细长而多齿,齿纹多达20对以上。背部常有一、二磨孔以便穿系。计量单位为朋,一朋十贝。与货贝同时充币用的尚有拟枣贝、阿文绶贝、虎斑宝贝及伶鼬榧螺等。货贝行用源于夏,盛于商而衰于周,春秋起因金属铸币出现,便逐渐失去货币功能而退回一般装饰品或护符地位。

仿贝 商周时代(公元前16-8世纪)随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贝及陶贝等,通称仿贝,系分别用白滑石、玉石、兽骨及蚌壳等刻制而成。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大多背磨一至二只穿孔,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至春秋贝货趋向颓势时,仿贝即逐渐丧失货币功能而变成一般装饰品,许多作殉葬用。但边陲地区如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曾沿用至元、明时代。

铜贝 商代中晚期(约公元前14-11世纪)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为我图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形制仿货贝或拟枣贝,分空心、实心两种。大者长2.5、宽1.5厘米以上,重7克多;小者长1.5、宽1厘米左右,重3克上下。背或有磨孔,面分直齿或曲齿两种,隐约可见齿纹。铜贝计量单位为寽(音虑) ,一寽近十二铢,约今8克(战国中后期一寽演变为1400克),周朝起大量流通于黄河及江淮各诸侯国,以鲁国行用最为广泛久长。后期曾出现包金铜贝及金贝、银贝等,其价值当在铜贝之上,多为王侯贵族用。

蚊鼻钱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贝。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钱面阴文多见为“紊”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取鼻钱”,也有释其钱小而喻为蚁鼻钱者。“紊”字诠释多种,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至今尚无定论。蚁鼻钱类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匋”、“贝”、“三”等近十种面文,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造,未久即有刀、布钱问世,故传世数量稀少。“忻”、“匋”等多见谱录,实物罕极。

鬼脸钱 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一3世纪)楚国铸行的铜贝。形制与蚁鼻钱同。钱面铭文仿佛一张吓人的鬼脸,故俗称“鬼脸钱”。一般长1.6厘米、重3克左右。钱文旧释“贝”、“哭”或“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今人多倾向释“巽”。鬼脸钱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且多处发现铸钱铜范,可见当时铸量甚大,流通极广,是战国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