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乾隆年间,崇明西部上沙地区有一户吴姓人家。老头子生的魁梧,长得体壮,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是一位种田的好手。妻子精于纺织织布,纺出的棉纱织出的布匹在方圆一带十分有名气。夫妻两生有五个孩子,四男一女。平时靠着不懈的男耕女织,日子倒也过得充实。一家人和和睦睦,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顺父母,兄弟姐妹间从未有过争吵打闹。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五个孩子先后长大成人,娶亲的娶亲,出嫁的出嫁,各自立起了门户。吴姓夫妇也日渐头发花白,进入了垂暮之年。令人想不到的是,分门立户自己过日子的弟兄之间却闹起了矛盾。为啥?只为父母亲和谁一起生活的事。 原来几个儿女见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再自己烧饭不太方便,就商量着要把老人接到自家屋里。按理来说儿女个个孝顺父母亲,在谁家生活都可以。但是,弟兄几个却谁也不答应谁,争着要让老人到自家屋里,由自己赡养。 他们认为,父母亲如果到了哪家生活,自己和双亲见面接触的机会会减少,不能一天几次向老人嘘寒问暖,就尽不了孝道。因此兄弟几个就争着要把父母亲接到自己家里。询问双亲的意见,两位老人见儿子个个都对自己很好,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这一天,兄弟几个又为老人该由谁为主赡养的事情争个不停时,老大出了个主意,说:“既然我们几个人谈不出个所以然来,还不如请出嫁的妹妺回来,女儿是爹娘的小棉祆,她总该知道爹娘的想法,还是由她来决断。几个弟弟一听倒也有理,就张罗着把嫁在沈家的妹妹叫回了家。女儿回来后,听哥哥嫂嫂们讲述了此事,心下也有点犯难,她想面前都是自己的哥哥嫂嫂,平日里都是真心待父母,对我也从不另眼看待。要让自己来决定父母该上哪个哥哥嫂嫂家去居住,岂不是一件难事?说让老人到大哥家,二哥、三哥肯定有意见;说让父母亲到二哥家去,其它几位哥哥也肯定不答应。想了好一会,女儿有了一个主意,就开口对几位哥哥说:“既然哥哥嫂嫂们都不愿意让爸妈到别人家去,我看还不如这老人由我接到家里来赡养,反正我就住在村东头,离你们不远,你们要是思念父母,随时可以过来看望看望。”女儿的话音一落,兄弟几个竟异口同声地反对起来,都说不行不行,哪有父母亲却让女儿、女婿赡养的道理?女婿一听不愿意了,说:“都说女婿女婿半个儿子,女儿女婿当然也应该侍奉双亲。”几个儿子女儿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旁的老夫妻倒急了起来,他们见几个儿女争不出一个名堂来,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自己可不能偏向哪一个。老两口一商量,就提出了一个方案。老父亲说:“你们再也不用争吵了,我和你妈轮流到你们家去住,每户一个月,这样谁家也不偏向。”儿女们听了更是一片反对。轮好倒是好,就是间隔的时间太长了,轮上一次要过四个月,才能再见到父母亲来家里。”二儿子说:“这轮流,还有大小月,谁愿意少这一天?”三儿子更是说:“这月月都要轮换,父母来来去去不能安生,我坚决不答应。” 见儿女们一致反对两位老人又动开了脑筋,低声商议了一会,父亲便说出了一个办法:“既然你们谁也不想让我们到谁家去,那我们就干脆一处也不去了,还是住在自己家里。怕我们冷清,你们就每家派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来,和我们住在一起,陪我们。有孙子孙女在跟前,我们也开心。”“那饭菜呢?”女儿问。父亲回说:“饭我们自己煮,菜由你们各家做好后给我们送来。天天吃你们各家的菜,我们也不会生厌。”儿女们一听这话,商量一下后都觉得这倒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于是就都同意了父母亲的建议。 由于就这样,吴姓老夫妇依旧住在自己的老屋内,每天晚上,几个大点的孙子孙女前来相伴,热闹的很。吃饭的时候,儿女们便把自家的菜端来。后来,为了防止浪费和重叠,就规定每次每家只拿两碗菜,一荤一素,并轮流由其中的一家派人陪伴老人用餐。五户人家就成了每顿十碗菜。老夫妻俩在孝顺儿女的关心下生活得极其愉快。两人都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周围的人家也十分羡慕他们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有人还把吴家老夫妇长寿的原因归结为他们每天都吃十碗头的缘故。 吴家老夫妇每顿菜都是十碗头的名声就此在崇明西部地区传了开来。久而久之,“十碗头”就成了菜肴丰盛的代名词。崇明人把有客人来访和有喜庆时宴席上用十碗头菜肴当作了待客的最高礼仪。 信息来源 |崇明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