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巴克中国“统一”周年记:被迫妥协后的迷茫

 silence_33 2018-08-04

2017年7月28日,星巴克收回江浙沪地区的1300余家门店,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门店自此全部由星巴克直营。

华东地区的星巴克门店数,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比近半。从统一手中收回这块“肥肉”后,星巴克原本希望依靠华东地区良好的经营和业绩,来显著改善自己在整个中国大陆市场的运营。

然而一年以来,星巴克中国仍然表现平平,刚过去的第三财季,中国地区的可比销售额甚至下降了2%。

上季度,尽管中国地区的营收仍然增长,但这主要得益于新开店的贡献。星巴克也把这视为可比销售下滑的原因——2018财年上半年,星巴克在华东以外的地区新开了60%的门店。星巴克中国现在已经有超过3400家门店。

在刚刚收购华东地区剩余股权的两个季度里,星巴克中国地区的增长仍能维持漂亮的数字。星巴克在上海的烘培工坊在2017年底开张,成功帮助星巴克弥补了美国市场的疲弱。直至目前,烘培工坊依然吸引大量消费者前去观光。

但是,中国人一直走在越来越懒的前端——快递,外卖,甚至在线上买菜。上班路上,或是工作闲暇出来买杯咖啡的时间,最好也能省掉。这让2018年1月1日才开始试营业的瑞幸咖啡,给2018年的星巴克带来了不小的危机。

这比茶饮品一直以来的威胁还要更明显,因为这是真正的咖啡同行(不止是咖啡因)。

迫于瑞幸咖啡的竞争压力,星巴克本周四宣布了和阿里巴巴的合作,饿了么将开始为星巴克配送外卖,盒马生鲜也将和星巴克合作打造外送星厨。

同行的竞争,让“一直以来聚焦咖啡品质,良好的用餐环境”的星巴克,不得不向外卖业务妥协,希望以此来挽回原本独享的“中产阶级”人群。

外卖也被认为是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但数字化进程并不是星巴克的新战略,去年,星巴克就已经参与到了微信的第三方服务中,用户可以通过一款小程序实现社交送礼,类似于星巴克版的“红包”。然而类似的数字化策略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变现效果。星巴克当年引入线上支付的时点,也比要晚得多——而且最早引入的是Apple Pay。

需要注意的是,星巴克今天的选择,似乎不仅仅是在向外卖业务妥协。

无论是烘培工坊,还是越来越多的门店,星巴克一直强调以“咖啡文化”笼络消费者,这也是小店面的奶茶店并无意开拓的区域。两杯咖啡,坐在星巴克里或办公,或谈生意,这是星巴克一直以来的商务形象。

但时至今日,那些舒服的大沙发已经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木质桌椅。

即使推出了外卖业务,星巴克也并无降价之意,星巴克中国CEO在电话会上也提到,牺牲品质的折扣“注定是短命的”。丰富产品线的努力已经兑现了,会员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670万,那么,星巴克要如何来稳住增长呢?

星巴克仍然希望,依赖扩张来开拓越来越多的中国市场,将同店销售转向新店销售,扩大长期的市场规模。

星巴克中国区CEO认为,中国的咖啡市场仍未饱和——中国每年人均咖啡的消费量只有0.4杯,而美国是300杯。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咖啡文化仍然大有增长空间。

同样是咖啡因饮品,茶的竞争力在中国依然远大于咖啡。在奶茶品牌越来越丰富的压力下,加上瑞幸咖啡的挤压,中国市场再显著的咖啡市场潜力,对于星巴克来说,也只能是无法兑现的潜力而已。

唯一的好消息可能是,有能力和星巴克在大城市里一拼高下的品牌,尚未具备渗透到更多城市的能力。喜茶和瑞幸都只入驻了13座城市。而星巴克已经进入了超过140座中国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继续入驻100座城市。

从目前星巴克中国的部署来看,外卖业务,只是星巴克应对竞争对手的一个被逼无奈之举,这家公司仍然希望以数量取胜。换言之,在丰富品类、开拓会员制度的应用后,星巴克在中国区域,仍然没有打算采用更出奇的增长策略,甚至还有牺牲“商务空间”特色的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