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队对抗惰性,跟着大师兄,一起签到学习!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第一轮复习主要以【通读和精读教材】为主,精读的速度不宜过快,不然会有遗漏。今年,大师兄将陪着大家一起读教材,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一举拿下。 每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惰性比较大,很难自主安排复习时间。那么,建议跟着大师兄一起复习。每天坚持打开“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师兄推送的教材内容,然后签到。 大师兄会按照教材顺序,每天在公众号推送【复习内容】,有书的,可以跟着一起划重点,没有书的,可以做一下笔记。希望参加2019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或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答,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中以梁惠王“爱民”而国未见强的困惑为切入点,设喻作答,对梁惠王循循善诱,解其惑而释其疑,巧妙地阐述了他仁政为治国之本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河内凶”一句——古代“吉”“凶”常对举,“凶”指不吉利,后引申为特指收成不好。 充甲曳兵——扔掉铠甲,拖着武器。成语源此。 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自己才跑)五十步而取笑跑一百步的人。 则何如:那怎么样呢?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 谷不可胜食——“胜”,“不胜枚举”的“胜”。下“胜”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使老百姓供养生者安葬死者都没有遗憾了。是——指示代词,指代上面三种情况。养生丧死——两个动宾词组并列,“生”“死”都用如名词。 王道——儒家理想中的政治,与“霸道”(用武力征服别人)相对,“王道”是用仁德征服别人。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谨庠序之教——小心地从事学校的教化。 黎民——百姓,因百姓头缠苍色(黎)的头巾而名。 然而不王者——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然而”是两个词,“然”承上,“而”启下。 未之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啊)。两个判断句,一肯定一否定。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句——这与刺死了人还要说“不是我的过错啊,而是武器的过错啊”有什么不同呢?注意这句话的句法结构——“于”字连同后面组成介词宾词组,古汉语中作补语,现代汉语要调到动词谓语“刺人而杀之”前作状语。“刺杀”是动补结构,现代是一个双音词,上古却是两个词,故用“而”连接。 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来到你这里来了。焉——兼词,于是(是指代处所)。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梁惠王上》中的一章。 孟子游说齐宣王,宣扬其仁政的主张。文章先从齐宣王对禽兽施恩入手,导其仁王道之心;继而以举羽毛与举千钧作例,导其虽有忍心而不推恩于百姓,仍不能行王道;接之以“缘木求鱼”喻行霸道之无益,并以邹人与楚人战为喻,故意危言耸听地陈行霸道之害;最后正面提出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全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叠用比喻,层层深入,具有先声夺人、逼人就范的逻辑力量。 【补充注释】 可得闻乎——能够听一下吗?得——能。 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后代没有传述下来。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有关他们的事情。之——指“齐桓晋文之事”。 “无以,则王乎”——如果非要我谈一谈,那就谈谈王夫下的道理吧。古文“已”“以”相通。无以——不停止,即不得不说。 保民而王——安抚百姓而统一天下。《说文》——“保,养也。”即抚养,安抚。 莫之能禦——没有人能阻挡住他。禦——抵御,阻挡。 何由知吾可也——从哪里知道我行呢?何由——“由何”的宾语前置。 牛何之——牛要到哪里去,宾语前置。 将以衅钟——将用来祭钟,“以”后省宾语“牛” 若无罪而就死地——那样没有过错就走上杀场。若——代词,如此。就——动词,走向。 不识有诸——不知道是有这样的事吗。诸——“之乎”的合音词(“乎”表示疑问语气)。 以王为爱——认为王是吝惜的。爱——《老子》——“甚爱必大费。”今成语有“爱财如命”。 吾固知王之不忍也——固,本来。之——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诚有百姓者——郭锡良本注作“的确有这样的老百姓”。郭说似较佳。 吾何爱一牛——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 即不忍其觳觫——就是不忍心那发抖的样子。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王对百姓认为你吝啬这件事不要感到奇怪。“于”在后面组成介宾词组作“异”的补语,翻译时要把它调到前面当状语。无——通“毋”,不要。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用意呢?之——指代不忍其毂觫而易之以羊的用意。 隐其无罪——可怜它没有过错。隐——怜悯,同情。今有“恻隐之心”。 是诚何心哉——这的确是什么心思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当的啊。谓语前置句,意译可译为“难怪老百姓认为我吝啬啊”。 是乃仁术也——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啊。“术”本义为路,此为引申义。是——指下文的“见牛未见羊”。 见牛未见羊也——(这是因为)你看到牛没有看到羊。 是以君子庖厨——所以君子使厨房离开自己远一点。 夫子之谓也——(这)说的就是你啊。宾语前置。 夫我乃行之——我这样去做了。乃——指示代词,如此。《庄子·德充符》——“子无乃称。”(你不要这么说)之——指代“以羊易牛”这种仁爱之举。 反而求之——反过来追寻这样做的动机。之——指这样做的动机。 于我心有戚戚焉——对我的心有所触动。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有复于王者曰:有个向您报告的人(这么)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能看清秋天鸟毛的末端。明——视力,与“力”相对。“秋毫之末”源此。 舆薪——一车木柴。《说文》——“舆,车舆也,从车舁声。”许之乎——相信这些话吗?许——允许,这里指“相信”。独何与——偏偏是什么原因呢? 为不用力焉,因为不在上面使用力量。为(wèi)——因为,介词。焉——兼词,于是。“不用明焉”“不用恩焉”同。 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安抚。见——表被动。 为不用恩焉——因为不对他们推开恩泽。 “王之不王”几句——大王您不去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何以异——凭什么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用胳膊)扶着泰山跳过北海。《说文》——“超,跳也。”这里正用本义。以——连词,表目的关系。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大王不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挟泰山跳北海一类的。判断句,下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别人家里的老人。第一个“老”用如动词,第二个“老”用如名词。以及——而推及到。以——连词,及——动词,推及。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家里的小孩,进而推及别人家里的小孩。前 “幼”用作动词,后“幼”用如名词。“以及”同前。 运于掌——在掌心中运转。 刑于寡妻——在自己妻子身上做示范。 至于兄弟——推及到兄弟身上。至于——两个词。 以御于家邦——来治理家庭和国家。 加诸彼——加之乎彼。诸——“之乎”的合音。 保妻子——抚养老婆孩子。 无他焉——没有别的(诀窍)。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独何与——偏偏是什么原因呢?与——疑问语气词。 王请度之——请王掂量一下。 构怨于诸侯——跟其他诸侯国结仇。怨——仇恨。 快于心——心里痛快。 吾何快于是——我怎么会对这感到痛快呢?是——指代上文“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将以求吾所大欲——将用来求得我想得到的东西。以——介词,后省宾语。所大欲——所字结构,想得到的东西。 “为……与”几句——选择问句,“是因为……呢,……呢,还是因为……呢”。 “肥甘、轻暖”都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四夷——四方少数民族,一般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 “以若所欲”二句——以这样所做的去求这样所希望得到的。若——如此,指示代词。“所为”“所欲”都是所字结构。 犹缘木而求鱼——就好像爬上树找鱼一样。缘——攀缘。求——找。成语“缘木求鱼”源此。 若是其甚与——主谓倒装。意译是“后果会如此的严重吗”。与——疑问语气词。 殆有甚焉——只怕有比这厉害的。殆——副词,只怕。焉——兼词,于是,引进比较对象。 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国本来就抵挡不了大国。固——副词,本来。敌——抵抗,今成语有“寡不敌众”。下“敌众”“敌强”同。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的共有九块。 齐集有其一——齐国汇总起来(只)占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服九——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征服九分之八。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跟邹国抵挡楚国有什么区别呢。 盍不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行王道仁政这个根本上来呢。 今王发号施仁——假如大王发布政令,推行仁道。今——有“假设”的意思。 疾其君者——痛恨自己国君的人。疾——恨。今成语有“疾恶如仇。”疾——后来写作“嫉”。 赴诉于王——跑来向王控诉。诉——控诉,诉苦。 其若是——像这样的话。 进于是——前进到(你所讲的)这一步。 愿夫子辅吾志——希望先生您辅助我的志向。夫子——对长者的尊称。 明以教我——明明白白地教导我。以——连词,用在状中结构之间。 请尝试之——请让我尝试一下。请——表敬副词。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二句——没有固定产业却有持久善心的人,只有士人能够这样。 无不为矣——没有什么不做的了。 是罔民也——这是对百姓张罗网啊。罔——本义为网,名词,这里是动词,张罗网。 “焉有”两句——哪里有仁者在位,对百姓张罗网的事能做出来呢? “仰俯”句——仰指对上,俯指对下。 制民之产——规定百姓的财产。制——制定,规定。 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之——动词,往。驱——驱使。按——孟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老百姓可以像牛马一样驱使。 民之从之也轻——老百姓很轻易就跟着他。按原句“轻”为谓语,这里翻译时挪作状语。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只怕是救死者还怕来不及。赡——足,这里是及的意思。 奚暇治礼义哉——哪里有时间去从事礼义呢?奚——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 一、找出本文中的“焉”字,并分析其用法。 二、找出本文中的疑问代词,并分析其用法。 三、找出本文中含宾语前置的句子,并加以归类。 四、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带点的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可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9、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11、及陷于罪,然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夫子当路于齐 【题解】 本文为《公孙丑上》的一章。 本义通过孟子与公子孙丑的对话,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补充注释】 “夫子当路于齐”几句——先生如果在齐国执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能再次兴起吗?这是个假设复句。当路——指执政。许——兴起。 吾先子之所谓也——(子路)是我的先辈所敬畏的人啊。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你怎么竟然把我与管仲相比。 曾——副词,竟然。 如彼其专——主谓倒装句,但现代戏汉语也可按倒装语序译为“如此的专一”。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同。 功烈,功业。“烈”与“功”近义连用。贾谊《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 比予于是——把我与这个人相比。是——指管仲。 曾西之所不为,曾西所不做的那种人。 子为我愿之乎——您认为我愿意这样做吗?之——指管仲晏子之所为。 不足为:不值得做。 以齐王——凭着齐国统一天下。 由反手也——好像翻手一样(容易)。由——通“犹”,好像。 滋甚——更加厉害。 今言王若易然——现在(您)讲王天下好像很容易的样子。 不足法——不值得效法。 文王何可当——文王(我)怎么能配得上。 武丁朝诸侯——武丁使诸侯来朝见自己。使动用法。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两句——然而文王靠着一百里地起家,所以很难。 疏于此时——比这时候时间隔得更久。 憔悴于虐政——被暴政弄得困苦不堪。被动句。 甚于此时——比这时候厉害。 “饥者易为食”二句,饥饿的人容易接受(人家给的)食物,口渴的人容易接受(别人给的)水。 速于置邮而传命——比用马递车递传达政令还要快。 许行 【题解】 本文为《滕文公上》中的一章。 战国时人有所谓三教九流(九流即儒、道、阴阳、法、墨、纵横、杂、农、小说),本文中的许行属于农家,主张君臣并耕。本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的一场辩论,实际上是儒家和农家之间的一场辩论。陈相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而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那种“上下平等,君臣并耕”的社会形态,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之间质的差别性进行了批驳,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而孟语辞犀利,论理深刻,具有很强的论辩性。 【补充注释】 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为神农之言者”与“许行”是同位词组。为:研究。 自楚之滕——从楚回到滕国。之——往。 踵门——脚一进门。踵——本义为脚后跟,这里用为动词。 愿受一廛而为氓——希望得到一个人住处而当您的百姓。《说文》——“廛,一亩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按为会意字。 与之处——双宾结构。 捆履织席以为食——即“以捆履织席为食”,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 负耒——扛着犁。 愿为圣人氓——双宾结构。 尽弃其学而学焉——全部抛弃了他原来学的东西而向他学习。前“学”用如名词,指所学的东西(learning),后“学”为动词(learn)。焉——兼词,于是,指代处所。 道许行之言——转述许行的话。道——陈述。 虽然——即使这样。按“虽然”是两个词。 饔餮而治——(一起)做饭然后才处理政事。而——表示承接关系。前面“并耕而食”同。 厉民——使百姓受苦。“厉”本义为磨刀石(名词),引申为磨(动词),再引申为抽象的劝勉鼓励(鼓励也是磨)和使困苦、折磨。前者是适度的“磨”,后者是过分的“磨”。前者后来写作“励”。 奚冠——戴什么帽子,宾语前置。 冠素——戴生绢做成的帽子。《说文》——“素,白缯也。”即白色的缯,也就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名词),引申为白(形容词),为朴素。 奚为不自织——为什么不自己织。奚 为:介词宾语前置。 以釜甑爨——用锅和甑来做饭。按爨为会意字。 不为厉陶冶——不算作是损害陶工冶工。 岂为厉农夫哉——难道是损害了农夫吗?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章太炎认为“舍”即今之“啥”(什么东西)。诸——“之乎”的合音。宫,甲骨文像连环洞穴,是上古人们野居而穴处的俯视图,本义为一般的房子,宫殿是引申义。 不惮烦——不怕麻烦。 耕且为:一边种田,一边从事手工业。 独可耕且为与——难道就可以一边耕田一边治理天下吗?独——副词,偏偏难道。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身上各种手工人所做的产品都具备。备——齐备。 率天下而路——率领天下人到处奔走一道路上。朱喜《朱子集注》——“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依此,则路为名词用作动词。 “或劳心,或劳力”——有的人从事心智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 “劳心者治人”二句——从事心智劳动的人统治别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后分句为被动句。 “治于人者食人”二句——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食——sì,给人吃,供养。 天下之通义——天下所共知的道理。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其内容应为“草木畅茂,五谷不登,禽兽繁殖而偪人”,这是古汉语中“并提”的修辞方法。又如“耳目聪明”内容为“耳聪目明”。 举舜而敷治之——举荐舜未治理它。举——推荐。烈山泽——在山泽中燃火。烈——本义为火猛(形容),这里是动词,放火。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此句用了倒文的修辞手法,含义为“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而注诸江海。”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含义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得乎——能够(做到)吗? 劳之来之——慰劳他们,使他们来归顺。“劳”“来”都变读,由非去声变为去声。 匡之直之——纠正他们的过错,使他们变得正直。 从而振德之——接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以恩德。振——救济,后来写作“赈”。今有“赈灾”。 谓之——叫做。 “大哉,尧之为君”——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主谓倒装句。下文“君哉舜也”同。 则之——以之为法则,即效法他。 有天下而不与焉——拥有天下而不占有。焉,兼词,“于是”,指代天下。 用夏变夷——以华夏使外夷同化。 变于夷——被外夷同化。被动句。 未能或之先——即“朱能先之”,没有人能超过他。或——句中语气词。贾谊《论积贮疏》——“残贱公行,莫之或止。”《说小雅天保》——“女相松之茂,无不尔或承。”下文“莫之或欺”同。 治任——整理行装,动宾结构。任——名词,担子,这里指行李。 以所事孔子事之——用奉事孔子的礼节来奉事他。 “江汉以濯之”二句——用江水汉水来洗他,用秋天的太阳来晒他。 皜皜乎不可尚已——光明洁白的没有人能超过他。 鴂舌——比喻话难听,一般指少数民族的语言。苏轼《和陶始春怀古二首》(其二)——“鴂舌倘可学,化学黎母民。” 非先土之道——非难先王的学说 异于曾子——跟曾子不同。 “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从幽暗的山谷里出来,迁到高大的树上去。孟子引此喻人改邪归正。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打击戎狄,惩罚荆舒。宾语前置。 子是之学——你学这种学说。宾语前置。 适市——到市场上去。适——往。市——市场。 物之情——事物的自然规律。 比而同之——并列起来同等看待。比——并列。 相率而为伪——率领人们去弄虚作假。相——偏指副词,动作偏向一方。 恶能治国家——哪里能治理国家呢?恶——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弈秋(告子上) 【题解】 本文通过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阐述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补充注释】 无惑乎王之不智也——对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不可理解。 “一日暴之”二句——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成语“一暴十寒”源此。 吾如有萌焉何哉——对王身上刚刚萌芽的为善之心,我又能怎么样呢?如……何——对……怎么样。焉——于是,兼词,指代王。 “今弈之为数”句——下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 使弈秋海二人弈——使,如果。 惟弈秋之为听——即“惟的弈秋”的宾语前置。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这个人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为:因为。是——指示代词,这个人。 弈秋(告子上) 一、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带点的词语。 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4、惟弈秋之为听。 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 【题解】 本段通过战国以前几个“苦尽甘来”的典型事例,说明恶劣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补充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乡间田野之中被举用。被动句,下几句同。畎亩——泛指田野。 降大任于是人——将重任降临到这个人身上。 苦身心志——使他的心志受困。使动用法,下几句同。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受苦。 饿其肤体——使他身体挨饿。 空乏其身——使他自己落得贫穷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行动不顺,受到干扰。 所以动心忍性——借此使他心里时时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忍。 “困于心”几句——心里受困,思虑阻塞,然后才有所作为。 “征于色”几句——脸色上有征验,声音发出来,然后才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几句——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能匡过失的臣子,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部的祸患,国家肯定会灭亡。敌国——匹敌的国家。“则……则……”——表示对举关系,可不译。敌——抵挡,恒——总是,这里有“肯定”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心存忧患而得以生存,由于安于享乐而陷入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