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的朋友因咽痛到社区医院去看病,医生说吃消炎药阿莫西林,她顿时凌乱了,向笔者抱怨说“为什么小小的咽痛也要吃抗生素,这不是滥用抗生素吗?” 笔者听到她这样的抱怨也觉得凌乱了。 抗生素和消炎药究竟是不是一个东西呢?在国内,许多人包括一些医生都习惯把抗生素称之为消炎药。“咽喉发炎了,吃点消炎药“、 “拉肚子了,吃点消炎药”……其实,这其中的一些”消炎药“就是抗生素。 虽然消炎药和抗生素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们仍不能把它们划上等号,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二者的区别。 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是抑制细菌生长或者杀灭病菌的药物,这类药物对细菌、支原体等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有效果。 抗生素分为许多种,比如最常见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比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还有人工合成的的喹诺酮类比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都是抗生素。在体内有病菌感染的情况下,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杀灭或者抑制细菌生长,起到治本的作用。 抗生素起效需要稳定的血药浓度或者组织浓度,医生会具体根据感染的部位、感染的病菌类别选择抗生素种类以及给药途径。 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它的感染部位是扁桃体,感染病菌可能为链球菌,经过综合评估优先选择阿莫西林。 比如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部位是肺部,感染的病菌是支原体,对应优先选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比如化脓性脑膜炎,感染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医生会优先选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抗生素。 所以,治疗一个感染性疾病,医生除了考虑是否应该使用抗生素、也会斟酌选择哪一种抗生素、给药途径、使用频次、具体疗程需要多久等等。有一些抗生素,如万古霉素,使用时还会监测血药浓度,另外一些抗生素使用时会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切忌吃吃停停或者频繁更换,随便更换和停药容易造成细菌耐药,自行服用更会增加耐药菌产生的几率。 消炎药又是什么呢? 在有病菌感染的情况下,体内会有炎症介质释放,炎症会引起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急性扁桃体炎会使咽部不适、咽喉肿痛、发热伴肌肉酸痛等,就是炎症介质在作祟。 消炎药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抗炎药”,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红肿热痛的炎症症状。 抗炎药分为甾体类抗炎药(也就是糖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等)。 在儿科使用非常普遍的抗炎药是布洛芬,这是安全性高的儿童解热镇痛药物;另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而无抗炎作用。 许多妈妈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就只有退热的功效,其实不然。解热镇痛药品,除了解热,还有镇痛的作用。 例如在扁桃体炎、咽峡部疱疹引起的咽部疼痛,或者牙龈溃疡疼痛,或者由于病毒血症引起肌肉酸痛、头痛的时候,都可以酌情使用以上两种解热镇痛药缓解不适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