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不是“烂大街”的诗歌评论,是诗歌实战。一分钟,一首诗,一个技巧。足矣。没时间看例诗的朋友,直接跳到染色处,再读技法部分即可。 那天 诗/夏小五 爷爷扛着锨儿,奶奶提着我 穿过村后的杨树林 身后,一只吧哒吧哒的小黄狗儿 油菜花正盛 奶奶把我放到田里,把自己 放在一堆荠菜花里 爷爷刚一举锨儿 风就来了 油菜花把我和小黄狗儿 埋了进去 技法: 【隐显色】有人说,诗与画是共通的两种艺术,他们喜欢以王摩诘为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我是赞同的。还有人说,诗里的颜色都能用画更鲜明更生动地呈现,所以就颜色的表现力来说,画是高于诗的。真是这样的吗?不尽然。有一种关于颜色的诗歌技法,画就无法呈现出来。 隐显色,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颜色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一个(或一些)直接写出颜色,另一个(或一些)不写出颜色,用写出颜色的事物衬托不写出颜色的事物,达到一种“虽不说出,颜色更浓”的艺术效果。我们管写出颜色的事物,叫做显色事物,把不写出颜色的事物,叫做隐色事物。 剖诗: 油菜花把我和小黄狗儿 埋了进去 诗的第一节就出现了小黄狗儿,当时就引起了我的怀疑,为什么不是小狗?小白狗?小黑狗?读到后边果然不错,这里边埋着诗技。小黄狗儿明确写出黄色,而油菜花的黄,其鲜亮度是小黄狗的多少倍,但诗人偏偏不说出油菜花多么黄多么黄。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没错,油菜花比原来还要黄,黄得金光璀璨,黄得亮人眼睛。 这是我的臆断?应该不是。不信再看小五的另一首诗。 美好的乡村 诗/夏小五 雨,一下一下锻打 把夜敲打出光 公鸡共叫三遍,凌晨一点半 五点、六点 每一声都划破黑夜 我一次次翻着母亲不能动弹的身体 把夜,一点点翻过去 乡村的黎明有更稠密的鸟鸣 或勾挂枝头,或 卷在细细的风中 树叶被春雨染成嫩绿 父亲推门进来,怀里的蝈蝈叫得正欢 他和母亲相视而笑 都是八十二岁的孩子 树叶的嫩绿写出来了,蝈蝈比树叶还绿,却偏不写出它的绿。这样一来,蝈蝈就更绿更绿了。 造句: 1. 牧师摘下十字架,在鲜红的壁炉旁 吃一盘切好的西瓜瓤 2. 妈妈的白发上,飞起一只蒲公英 3. 曼德拉把拾到的几小块蓝玻璃 拼成了囚室外的天空 4.还可以错落交换 诗人把红墨汁,滴进夜 将黑墨汁,注进血管 5.某些情况下,隐色事物也可以成为显色事物的陪衬 那些朝霞,都收入太阳巨大的红宝石中 重点: 注意,有的固定词语本身就含有颜色,使用这条技法时要加以回避。失败的例子: 在大红条幅下,萧穗子接过一只西红柿 西红柿本身就有含有“红”字,不写它红它也红,技法失败。 改一下:在大红条幅下,萧穗子接过一只番茄 好一点儿,但番茄匠气浓了些。 感悟: 一定要有这个意识,那就是,用诗去展现其他艺术形式展现不了的东西。 诗人简介: 十耘,人称十耕。一片写诗的树叶,一条有故事的虫子(当然,这虫子不吃树叶)。荣获全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一等奖,凤城诗赛一等奖,首届国际微诗大赛大西洋赛季优胜奖,“坤明杯”微诗大赛最佳评委奖,全国精短文学大赛“十佳诗人”,新浪微故事大赛金奖,首届科幻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诗作入选《2015中国诗歌年选》、诗集《一首诗·一座城》等,作品在《星星诗刊》、《小诗界》、《中国诗歌网》等多家报刊杂志、网媒发表。 想说的话: |
|